机器学习的物理维度:比特与原子的双向转化
从飞机机翼到集成电路,物理世界正被数字创新塑造,反之亦然。在某知名理工学院的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CBA),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如何将数据转化为物体,并将物体转化为数据"。该中心主任、2019年某中心机器学习研究奖获得者尼尔·格申菲尔德,就其称为"设计的设计"的设计形态发生学研究及计算未来展开深入探讨。
第三数字革命:制造领域的变革
格申菲尔德在《设计现实》一书中提出三次数字革命的理论:第一次是通信革命(从电话到互联网),第二次是计算革命(个人电脑与智能手机),而第三次将发生在制造领域。这与CBA的核心工作密切相关——体现计算而非抽象计算,从根本上对齐硬件和软件的表征以实现可扩展性、效率和生产力,推动比特与原子之间的双向转化。
设计形态发生学的技术内核
设计形态发生学源于图灵对"基因如何产生形态"的研究,这与机器学习存在深刻关联。现代机器学习并未找到更好的搜索方法,而是发现了更有趣的搜索表征方式。在形态发生项目中,研究团队通过搜索发育程序进行设计:
- 齿轮设计突破:通过搜索齿轮的算法表征而非显式设计,重新发现了数个世纪的齿轮设计经验
- 仿真引擎优化:研究发现仿真引擎是主要限制因素,促使研究重点从形态发生转向仿真系统重构
- 粒子系统统一框架:正在将15种不同的粒子系统综合为多物理场建模的通用粒子框架
技术实现与基础设施
研究采用多层计算架构:
- 本地计算集群
- 机构级大型集群
- 国家级超级计算机
- 某云服务的按需扩展能力
特别是在齿轮问题中,机器学习系统会发现满足表面要求但违背实质的解决方案,这凸显了人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工作具有高度交互性,需要实时可视化与动态节点扩展。
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 新型物理引擎服务:仿真引擎成熟后将转化为生产模式,成为新型云计算服务
- 嵌套搜索架构:底层搜索针对物理模型,高层搜索针对设计,形成两级嵌套搜索体系
- 硬件架构变革:通过离散组装集成电子(DICE)项目,探索软件如何改变硬件构造
技术挑战与创新
当前多物理场建模面临重大挑战:
- 3D物理建模与计算机几何无法关联
- 几何快速变化时的重网格生成问题
- 求解器稳定性难题
-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时间尺度限制
研究团队开发的通用粒子框架基于传播和交互的基本约束,将几乎所有物理现象简化为传播和交互粒子的抽象,只需改变相互作用的力定律即可。这种并行表征具有鲁棒性、可扩展性,并覆盖广泛的物理现象。
定制化计算架构的未来
通过机器人组装器自动组装小型计算构建块,DICE项目旨在显著降低定制计算架构的门槛。这种机器学习系统能够在成长过程中学习自身架构,突破传统芯片开发需要三年时间和十亿美元级投资的限制,为计算架构创新开辟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