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系统视为工具包
早期使用Linux时学到的关键教训是:每个系统都应成为为我量身定制的工具包。例如在安装Fedora时,我会将默认文件管理器从GNOME Files切换到Cinnamon桌面的默认文件管理器Nemo,因为它提供双窗格视图、内置终端集成和更丰富的自定义选项。
在接触Linux之前,我虽然也会卸载和安装适合的应用程序,但这并非我看待操作系统的默认方式。现在,每次全新安装Windows时,我的首要思维是"所有东西都必须为我量身定制"。通过交换、移除和添加适合我的组件,我开始将Windows视为自己拥有的系统而非微软的系统。
无情自动化
即使是小任务
在Linux终端中花费大量时间让我对重复操作变得高度敏感。在Linux上,我倾向于编写脚本来批量重命名下载的文件,而不是手动操作。虽然Windows也能轻松实现任务自动化,但之前我从未考虑过这个方向。
最近我写了一个小型PowerShell脚本在几秒钟内批量重命名文件,才意识到这习惯来自Linux。例如,我创建了多个AutoHotkey快捷键来处理常用任务:启动最频繁使用的应用程序、打开VPN连接甚至粘贴模板文本。
使用Linux的cron任务让我意识到,Windows自动化可以在后台静默运行。我创建了一个删除临时文件的脚本,并通过Windows任务计划程序进行调度。
保持系统透明度
始终了解系统状态
在Linux上我习惯通过终端监控日志和系统性能,现在这个习惯也延续到Windows。我不再假设操作系统会最优处理所有事务,而是开始承担更多所有权和责任。
现在我更倾向于使用Process Explorer而非仅依赖任务管理器,因为它能显示详细的进程树、CPU和内存使用情况、句柄和线程。在Linux上我经常在启动时修剪不必要的守护进程,现在我在Windows上也禁用所有非必要的启动应用程序和不必要的服务,使系统运行更轻量流畅。
优先选择轻量级解决方案
避免重型应用程序
在Linux上我通常选择特定任务表现最佳的单功能应用程序。最初这是资源优化习惯,现在已变成我的默认选择 - 更多是为了减少干扰而非提升速度。
即使在Windows上,我也不断从全能解决方案转向专注主要功能的应用程序。例如用Voidtool的Everything替代功能齐全、OneDrive密集的文件管理器。我还进一步简化Windows界面,取消固定所有未使用的开始菜单磁贴,减少任务栏混乱,只保留最常用的应用程序和工具。
Windows与Linux的相似之处
虽然许多人生活在不同生态系统中,难以承认Windows和Linux的相似性,但宏观来看它们确实非常相似。最大的区别在于哲学理念。当我开始像使用Linux那样使用Windows时,分界线就变得模糊了。
应用这些Linux启发习惯后,Windows感觉更 intentional、更灵活,更像是由我控制的系统。我现在将许多开源工具纳入Windows工作流,并用开源替代方案替换多个Google服务。系统的使用方式几乎与系统本身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