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DNS + 防护DNS = ?
如果你和我一样年长,可能还记得经典的好时花生酱杯广告——巧克力与花生酱是“两种绝妙味道的完美结合”。(年轻读者或许会疑惑:“80年代的人真会拿着敞口花生酱瓶到处走吗?”没错,正如如今你们随身携带巨型斯坦利水杯一样。)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加密DNS(Encrypted DNS)与防护DNS(Protective DNS)成为了新的“巧克力与花生酱”——至少对于DNS领域的“酷孩子们”而言如此。
加密DNS:解决“最后一英里”漏洞
加密DNS旨在解决DNS存在的“最后一英里”问题:DNS存根解析器与递归DNS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易受窃听和欺骗。通过DoT(DNS over TLS)或DoH(DNS over HTTPS)等加密机制,该技术可屏蔽流量免受窥探,防止未授权的数据篡改,甚至支持通信两端的身份验证。
防护DNS:策略化域名解析
防护DNS在传统DNS解析基础上引入策略控制,阻止解析已知恶意或可疑域名。由于DNS几乎介入所有互联网交易,且所有联网设备均依赖DNS,此举提供了普适性的安全防护层。
技术标准的融合
这两项增强技术已被纳入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最新草案SP 800-81《安全域名系统(DNS)部署指南》,彰显其重要性。
零信任DNS(ZTDNS):协同防御的实践
微软零信任DNS(ZTDNS)正是两者结合的典范:
- Windows DNS客户端配置为通过DoT/DoH等加密协议查询指定的防护DNS服务器
- 客户端仅允许向授权DNS服务器发起查询
- Windows TCP/IP协议栈确保流量仅发往经防护DNS解析的IP地址(即通过安全审查的目标)
通过防护DNS服务器配置策略(如响应策略区域馈送),该系统可:
- 防止用户误访钓鱼网站或点击相似域名
- 阻断恶意软件与命令控制基础设施通信或本地网络侦察
扩展阅读与实践
如需技术性更强的分析,可参考同事Krupa关于防护DNS与ZTDNS的详细解读。当前ZTDNS已开放公开预览,堪称近年来最创新的安全方案之一。
作者注:本文基于DNS技术演进展开,探讨加密与防护机制的协同价值,不涉及非技术性主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