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创新基金投资团队重组与国防科技战略调整
在国防领域投入加速的背景下,北约创新基金(NIF)宣布调整其投资团队结构。该基金在获得20余个国家10亿美元资金承诺两年后,迎来两名新合伙人加入,同时一名创始团队合伙人离职。
随着北约成员国军费开支增加,自2021年该计划宣布以来,双用途技术投资急剧增长。国防与韧性技术领域去年占欧洲风险投资总额的10%,创历史新高,而此前机构投资者曾对此领域避之不及。
尽管行业繁荣本应让NIF获得先发优势,但该基金此前因管理挑战和高调人员离职而受阻。在2025年北约海牙峰会重申其重要性后,NIF如今以几乎全新的投资团队重新亮相。
基金合伙人结构从原有的四名合伙人加一名管理合伙人调整为三名合伙人。知情人士表示,这种扁平化的三人结构在可预见未来将保持不变。
新加入的两位合伙人分别为乌尔里希·奎(Ulrich Quay)和桑德·弗布鲁格(Sander Verbrugge),他们将常驻阿姆斯特丹。奎曾任某汽车企业副总裁负责企业投资,此前创立并领导企业风险基金;弗布鲁格拥有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曾任职某深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早年曾在某半导体设计与制造企业工作。
第三位合伙人帕特里克·施耐德-西科尔斯基(Patrick Schneider-Sikorsky)是原始投资团队中唯一留任的成员,常驻伦敦。
与此同时,创始团队合伙人凯莉·陈(Kelly Chen)确认离职。据某机构首席传播与营销官阿玛利亚·康特西(Amalia Kontesi)透露,陈目前仍在多家NIF投资的初创公司董事会任职,但将在基金任职结束后移交职责。另一创始团队合伙人克里斯·奥康纳(Chris O’Connor)已于今年早些时候离职。
尽管部分观察人士希望基金加快资金部署速度,但康特西表示NIF"正按计划实现年度投资目标"。自成立以来,NIF已完成19项投资:7项投向基金,12项投向初创企业,包括生产双用途无人机的航天制造企业和无人机技术公司。
虽然新合伙人拥有出色的工业和科学背景,但这可能无法满足那些希望基金投资乌克兰或纯防御领域(而非双用途)以应对某国战争经济的人士。但NIF的更广泛宗旨是"赋能深科技创业者应对国防、安全和韧性领域的挑战"。
与此同时,NIF加强了在国防方面的努力。团队深度参与制定了北约快速采用行动计划,旨在加速国防新技术的采用与整合。基金还通过战略招聘扩充任务平台组,包括2024年任命首席采用官帮助投资组合初创公司应对军事采购流程。
新任合伙人的招聘过程再次采用了被某风险投资家比喻为"组建男孩乐队"的方式——不是基于共同经历或默契组队,而是由NIF董事会遴选并经有限合伙人批准。这种流程对于拥有24个成员国作为有限合伙人的组织可能不可避免,但普遍认为是此前团队未能融洽合作的原因之一。本次招聘过程中,三位合伙人全程参与会面并共同相处时间,以确保"平稳过渡并为团队长期成功奠定基础"。
NIF副主席菲奥娜·默里(Fiona Murray)教授在独家声明中将组织比作初创公司:“我们为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像任何高效团队一样,我们正在学习、试验、改进:加速流程、扩展对初创企业的平台支持、加倍投入生态系统建设,并更广泛地认识到构建行业和资本结构的必要性。”
默里对组建能够高效、创造性快速合作的合格团队表示自豪,她此前与主席克劳斯·霍梅尔斯(Klaus Hommels)在联合声明中写道:“他们将使我们能够更快速、更果断地推动联盟技术议程,支持欧洲生态系统中最优秀的创业者。”
尽管霍梅尔斯作为投资者的其他活动引发了可能利益冲突的质疑,但在NIF最近威尼斯有限合伙人会议上其角色未见调整。NIF似乎决心不再纠结于重组,而是专注于帮助北约提升韧性。
“在下一阶段,“NIF副主席表示,“你将看到我们重新聚焦国防安全韧性(DSR)机遇,强调建设能够推动工业规模并真正支持整个欧洲生态系统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