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煤电系统脱碳路径与机器学习分析
研究背景
作为全球第三大碳排放国,印度承诺到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其电力系统60%依赖低效燃煤电厂,且未来十年用电需求预计翻倍。缺乏详细电厂数据与区域差异分析是制定脱碳计划的主要挑战。
数据构建与方法
-
机器学习评估电厂效率
- 利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印度全部806座燃煤电厂的“站热效率”(station heat rate),首次构建涵盖30个区域的完整开源数据集。
- 数据集包含机组容量、效率、年龄、负载因子、水资源压力及锅炉类型(超临界/亚临界),获2024年MIT开放数据奖。
-
GenX模型模拟脱碳情景
- 基于2020年印度电力系统数据,输入区域化煤价、风光资源潜力等参数,模拟2035年四种电网演进情景:
- 基准情景:限制风光发电,无改造选项。
- 高可再生能源容量:无供应链限制的风光大规模部署。
- 生物质共燃:所有煤电厂可改造使用20%生物质燃料。
- 碳捕获封存+生物质共燃:超临界电厂附加90%碳捕获率。
- 基于2020年印度电力系统数据,输入区域化煤价、风光资源潜力等参数,模拟2035年四种电网演进情景:
关键发现
- 成本最优路径:高可再生能源情景下电力成本最低,但导致西部南部富裕地区集中投资,东部贫困地区边缘化。
- 技术替代方案:碳捕获+生物质共燃可降低22%电力成本(相对于基准情景500Mt碳限额),但需考虑技术可行性与地域公平。
- 煤电依赖持续:即使无碳限额,2035年煤电容量仍需增长10-20%以满足需求。
政策启示
- 需平衡成本与能源公平,通过区域化可再生能源配额促进均衡发展。
- 碳捕获技术尚未在印度应用,成本基于中国数据上浮10%,实际推广需政策支持与产业链配套。
- 开源模型与数据集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定制化能源转型分析工具。
研究限制
- 碳捕获成本估算存在不确定性,生物质共燃仅替代20%煤燃料,脱碳效果有限。
- 高可再生能源情景假设理想化供应链,实际部署需考虑基础设施与投资壁垒。
研究方法与数据已开源,支持其他国家能源政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