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量子密码学对TLS 1.3性能的影响
量子计算机可能破解当前广泛使用的加密标准,这促使业界努力标准化抗量子算法并将其引入TLS 1.3等传输加密协议。算法选择自然会影响TLS 1.3性能。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建立抗量子加密连接所需的"握手时间"(首字节时间),但未全面评估后量子密码学对实际TLS 1.3连接的影响。
在2024年网络测量、攻击和防御研讨会(MADweb)上,我们提出使用时间到最后字节(TTLB)作为评估指标。研究表明,对于传输大量数据的实际连接,ML-KEM和ML-DSA等抗量子算法带来的净影响将远低于对TLS 1.3握手本身的影响。
实验设计与方法
实验模拟了多种网络条件,测量传统算法与后量子算法在TLS 1.3连接中的TTLB。实验环境包括:
- 使用Ubuntu 22.04虚拟机实例
- 通过Linux命名空间和虚拟以太网接口构建网络拓扑
- 利用netem工具模拟网络延迟、带宽波动和数据包丢失
实验参数包括:
- TLS密钥交换机制(传统ECDH或ECDH+ML-KEM混合)
- 证书链大小(RSA或ML-DSA证书)
- TCP初始拥塞窗口(initcwnd)
- 网络延迟(RTT)
- 带宽
- 数据包丢失率
- 服务器传输数据量
关键发现
-
低带宽连接:ML-DSA证书链(16KB)的握手时间几乎是8KB链的两倍。保持ML-DSA认证数据量较低可显著提升低带宽连接中的握手速度。
-
高带宽连接:在1Gbps带宽、0%丢包率条件下,后量子握手带来的延迟增加从
3%(0KiB数据)降至1%(数据传输增加时)。 -
不稳定网络:在10%丢包率条件下,TTLB增加稳定在20-30%之间。虽然比例看似较高,但传统连接本身已因网络问题存在97-331%的性能下降,额外20-30%的影响相对有限。
-
数据量影响:当服务器传输数据量达到200KiB时,后量子连接带来的延迟增加可降至6%左右(1Mbps带宽、200ms RTT、0%丢包)。
结论
研究表明:
- 数据传输量较大时,后量子算法对TLS 1.3连接的实际影响低于对握手阶段的影响
- 低丢包率、高低带宽连接在传输大量数据时受影响较小
- 不稳定网络条件下,影响虽存在波动但会随数据量增加而降低
- 网络条件本身对连接时间的影响远大于后量子握手带来的额外延迟
这项研究为后量子密码学在实际网络环境中的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详细研究成果请参阅我们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