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仪表盘中的恐惧与厌恶:警报过载与团队协作困境

本文探讨安全仪表盘中警报过载现象,分析红黄绿分类法的局限性,比较恐惧诉求与管家理论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提出将仪表盘作为团队风险讨论起点的协作方案。

最近一位同事请我帮忙理解为何在仪表盘上看到特定安全警报。消息显示他的数据库实例"暴露在广泛的公共IP范围内"。他不同意这一评估,因为这歪曲了配置背景:虽然数据库具有公共IP,但仅开放一个端口且位于代理后方,对此测试实例的访问也仅限于"授权"IP地址范围。

我解释道,这类信息是安全从业者评估风险时需要了解的,但随即思考:“这对用户是合理警报还是更多噪音?“安全仪表盘何时变得像新闻一样,提供超出我们处理能力的信息,超载认知能力并制造压力?

我与安全仪表盘的关系很复杂。尽管理解不同团队需要快速查看需优先处理的事项,但发现项通常仅粗略分为高、中、低风险而缺乏背景信息。这种方法可能引发团队间的困惑与分歧,因为这些分类基本参照《维也纳路标与信号公约》——绿色代表良好,红色代表危险,黄色表示警告。问题在于大量发现项最终呈现为红色和黄色,分类取决于安全团队调整警报的能力及组织风险承受度,导致多数细微差别被忽略。

另一个问题是数据分类不仅被视为优先级排序技术,还能传递危险信号。作为人类,我们已学会将仪表盘上的红色与某种程度的威胁相关联。这或许是有些人患上交通信号灯恐惧症的原因。这是有意为之的设计选择吗?历史上,解释人类在受威胁时如何产生自我保护动机的"保护动机理论”,一直被用作网络安全领域证明恐惧诉求合理性的标准技术。但若其效果不如预期呢?最近一篇学术论文回顾该领域文献,发现关于恐惧诉求在促进自愿安全行为方面价值的数据存在矛盾。它常常适得其反,导致预期响应减少。

什么方法有效?研究人员将"管家理论"认定为更有效的方法,能通过"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契约关系"连接雇员与雇主,推动双方朝着共同目标努力,从而改善员工安全行为。

我是否建议抛弃安全仪表盘?不,但我认为我们可以认同其视野有限,可能加剧团队间冲突。它们不应是对话的终点,而应成为起点——作为鼓励团队间就风险展开协作讨论的对话工具。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