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寂静发声:平凯亮谈如何将日常空间转化为阈限体验

日本自学艺术家平凯亮通过Blender创作令人不安的阈限空间,探讨如何通过光影、色彩和物件摆放唤起观者的怀旧情绪。访谈涵盖他的创作历程、Blender使用心得,以及AI工具在纹理生成等辅助创作中的平衡运用。

在数字艺术领域,鲜有创作者能像平凯亮那样,将熟悉的事物转化为悄然令人不安的存在。这位自学成才的日本艺术家主要使用Blender进行创作,以其精心打造的阈限空间——自助洗衣店、公寓、火车站、书店等——在国际上引起关注。这些场景既真实亲切,又莫名遥不可及。

平凯亮作品的卓越之处不仅在于技术精度,更在于其营造的氛围。这些环境沉浸于寂静与暗示之中,捕捉了常被忽视的“中间状态”空间特质。它们可能令人怀旧、诡异或舒适,这种模糊性正是艺术家的有意为之。平凯亮拒绝定义自己的作品,认为每位观者都应自由邂逅,带入各自的记忆、感受与解读。

对于设计师和开发者社区,他的作品在技艺、坚持与细节力量方面提供了灵感与洞见。本次对话中,平凯亮分享了他进入3D领域的历程、掌握Blender的挑战、对阈限空间的思考,以及他对CG艺术未来发展的看法。

问:对于初次接触您作品的读者,您如何介绍自己?
平凯亮:我使用Blender创作以日常生活中潜藏的“不适感”和“诡异感”为主题的CG作品。通过向常被忽视的空间注入轻微的扭曲与不安,我旨在激发观者的想象力。

问:如果只能选一件作品代表您,会选哪件?为什么?
平凯亮:选择《一个二十岁出头男性可能独居的公寓》。这件作品设定于典型的日本小公寓,即使首次观看的观众也能感受到日本居住空间的氛围、物件的杂乱感以及某种潜伏的存在感。

问:您从插画转向Blender后,对空间与构图的思考有何变化?
平凯亮:画插画时我主要聚焦女性角色,较少描绘背景。转向3DCG后,作品常无明确主角,需要让空间本身吸引视线,以整体构图传递氛围。现在我会花更多时间思考物件摆放、灯光氛围等此前忽略的要素。

问:长时间构建场景时,如何平衡细节与整体氛围?
平凯亮:工作中我始终关注从摄像机视角看场景是否“舒适”。特别强调通过物件布局使观众视线向中心汇聚,以及左右对称以收紧整体场景。

问:哪些细微细节对氛围影响最大?
平凯亮:整体色彩、摄像机抖动、物件布局形成的“向屏幕中心汇聚的线条”影响显著。色彩主导空间印象,摄像机抖动表达角色与情境的紧张感,视线引导让观众即使漫不经心也能直观感知场景氛围。

问:为何选择日常的日本空间作为主题?
平凯亮:正因为这些空间常被忽视,稍加修改便能营造非凡印象。通过光影、色彩和物件摆放凸显日常中的微妙 incongruity(不协调感),即使在平凡场所也能创造强烈表达。

问:为何海外观众也能感到怀旧?
平凯亮:这与“阈限空间”概念相关。作品共同点是本应有人使用的空间却空无一人,同时地板的刮痕、摆放的物件等人类痕迹漂浮其间,在寂静中唤起微弱的生活感。这种“缺席与痕迹的共存”激发了各国观众深藏的记忆。

问:为何坚持保持作品的开放性?
平凯亮:单纯追求速度会本末倒置。更重要的是“先塑造我真正想做的视频形态”,再留白让观众自由解读,使作品不被时代束缚,持续产生新意义。

问:如何保持创作持久力?
平凯亮:我热爱自己的作品,最大动力是尽快看到成品。想象完成后的效果能自然提振精神,助我坚持。

问:AI如何融入您的创作流程?
平凯亮:使用AI感觉像“外包”。将CG艺术家未必擅长的细节工作(如产品包装纹理)交由AI处理,让我能聚焦构图与空间设计等核心部分,提升完成度与速度。

问:AI应用中如何平衡效率与深思?
平凯亮:核心部分(如构图设计、整体叙事)不能交由AI,这些反映个人感官与叙事。而纹理制作、变体考虑等流程可借助AI提效。关键在于区分“精心决定作品方向与氛围”和“AI辅助重复性任务”。

问:如何避免AI削弱原创性?
平凯亮:AI仅是“辅助创作的工具”,核心故事与氛围始终自主构思。过度依赖会失去作品的自我属性。人类是主演,AI仅提升效率、激发新想法。

问:Blender之外哪些经验影响您的环境设计?
平凯亮:小津安二郎和库布里克的电影作品影响深远。他们独特的空间感知方式即使截取局部也充满张力与美感。我 aim to 创作“如画作般可欣赏的空间”,而非仅是背景。

问:对Blender初学者有何建议?
平凯亮:Blender免费且教程丰富,可按自己的节奏学习。积累模型资产能见证成长,带来动力。保持耐心坚持的态度,试错过程本身宝贵。完成作品后分享至社交媒体,即使小挑战也可能引发关注与连接。

步入平凯亮的空间
感谢平凯亮分享旅程与见解!他将日常空间转化为深邃存在的能力,提醒我们细节、耐心与想象力在创作中的力量。欢迎探索他的作品——这些模糊熟悉与诡异界限的数字艺术,或许会唤起你未知的记忆。

探索更多作品:X (Twitter)、Instagram、TikTok、YouTub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