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沉默发声:Kakeru Taira将日常空间转化为阈限体验的Blender艺术

日本自学艺术家Kakeru Taira通过Blender将洗衣房、公寓等日常场景转化为充满怀旧与不安感的阈限空间。访谈揭示了他的创作理念、AI工具应用心得,以及如何通过色彩、构图和细节营造引人深思的数字艺术体验。

在数字艺术领域,鲜有创作者能像Kakeru Taira这般巧妙地将熟悉场景转化为静谧不安的存在。这位自学成才的日本艺术家主要使用Blender创作,以其精心打造的阈限空间——洗衣房、公寓、火车站、书店等——获得国际关注。这些场景既真实可触又遥不可及。

他的作品不仅技术精湛,更承载着独特氛围。这些环境弥漫着沉默与暗示,捕捉常被忽视空间的"中间性"。它们可能令人怀旧、诡异或舒适,这种模糊性正是刻意为之。Taira拒绝定义自己的作品,认为每个人应自由邂逅,带入各自的记忆与解读。

对设计师和开发者而言,他的作品在技艺、坚持与细节力量方面带来启示。本次对话中,Taira分享了进入3D领域的历程、掌握Blender的挑战、对阈限空间的思考,以及CG艺术的未来展望。

如何向首次接触您作品的读者介绍自己?
我是Kakeru Taira,使用Blender创作以日常中潜藏的"不适感"与"诡异感"为主题的CG作品。通过为寻常空间添加细微扭曲感,旨在激发观者想象力。

最能代表您艺术特质的作品是?
《二十岁出头男性独居的公寓》。这个典型日本小公寓场景能让首次观看者感受到日式生活空间的氛围、物品杂沓感,以及某种潜伏的存在感。

从插画转向Blender后,对空间构图的思考有何变化?
插画时期我专注人物塑造,转入3DCG后需让空间本身成为主角。现在会花更多时间考虑物件摆放、灯光氛围等要素,以往塑造人物的经验已演变为"让空间如人物般诉说"的视角。

如何在进行细节创作时保持整体氛围把控?
工作时始终从摄像机视角判断场景是否"舒适"。特别注重通过物件布局引导视线向中心汇聚,以及左右对称的平衡感来强化整体性。

哪些细微细节对氛围营造影响最大?
整体色彩、摄像机抖动,以及物件布局形成的"向画面中心汇聚的线条"最为关键。色彩主导空间印象,摄像机抖动表现角色与情境的紧张感,视线引导则让观者直观感知场景氛围。

为何选择被忽视的日常空间作为创作主题?
正因为这些空间常被忽略,稍作修改就能产生非凡感染力。通过光线、色彩和物件布置展现日常中的微妙违和感,能在平凡场所创造强烈表达。

为何海外观众也能从您作品中感受到怀旧情绪?
这与"阈限空间"概念相关。作品共同点是本该有人活动的空间却空无一人,同时地板磨损、物品摆放等人类痕迹又暗示着存在。这种"缺席与痕迹的共存"能激发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深层记忆。

在快节奏网络时代为何坚持保持作品开放性?
单纯追求传播速度会本末倒置。更重要的是先塑造自己真正想做的作品,再留出解读空间。这样作品才不会受时代束缚,持续产生新意义。

如何保持长期创作的动力?
对成品的期待是最大动力。遇到瓶颈时告诉自己完成后的成就感,想象自己作为首位观众的感受,这种期待自然提振情绪。

AI工具如何融入您的Blender工作流?
使用AI如同"外包"。将纹理制作等非核心任务交由AI处理,使自己能专注于构图等核心环节。Blender建模与AI辅助结合能发挥各自优势。

如何平衡效率与创作深度?
构图设计等核心部分必须亲力亲为,纹理制作等环节可借助AI提速。关键在于明确"精心决定作品方向"与"AI辅助重复劳动"的界限,在保持表达原创性的同时利用AI便利性。

如何避免AI削弱个人风格?
始终将AI视为创作辅助工具,核心故事与氛围必须自主构思。过度依赖会丧失作品所有权。创作过程中需时刻权衡AI的使用程度,在保持个人审美前提下适度融合AI优势。

哪些非Blender经验影响您的环境设计?
小津安二郎和库布里克的电影作品影响深远。两位导演对空间的独特感知力让我致力于创造"如画作般可欣赏的空间",而非单纯背景。将影视作品的空间意识融入CG表达,能在日常场景中营造神秘深度。

对Blender初学者有何超越技术技巧的建议?
Blender免费易学的特性是巨大优势。YouTube教程资源丰富,建议保持耐心坚持尝试。完成作品后分享至社交媒体,即使小作品也可能因算法推荐获得意外关注,这种正向反馈能助力创作旅程。

步入Kakeru的艺术空间
感谢Kakeru分享其创作历程与见解!他将日常空间转化为深邃艺术的能力,提醒我们细节、耐心与想象力在创作中的力量。若想亲身体验其艺术氛围,可探索他在X(Twitter)、Instagram等平台的作品——这些游走于熟悉与诡异之间的数字艺术,或许能唤醒你未曾察觉的记忆印记。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