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安全如何守护自主智能体的安全与治理

本文深入探讨了自主智能体在企业中的崛起及其带来的新型安全风险。文章分析了智能体与传统应用的区别,提出了基于可见性、身份管理、访问控制等七层防护框架,并介绍了微软Entra Agent ID等创新解决方案,为企业构建可信的智能体治理体系提供实践指导。

自主智能体的崛起:现状与未来

到2026年,企业拥有的自主智能体数量可能超过人类用户。2024年是生成式AI的学习之年,组织在测试其边界和探索潜力;2025年则进入实施阶段。自主智能体不再只是理论概念,而是正在被部署到开发、运营和业务工作流中。

这一转变由Microsoft Copilot Studio和Azure AI Foundry等平台推动,并因模型上下文协议(MCP)和智能体间(A2A)交互等模式而加速。这些智能体正在从工具演变为数字执行者——能够推理、行动和协作。

新型风险格局:智能体的独特性

自主智能体为组织带来新效率、可扩展性和持续运营能力的同时,也引入了根本不同的风险特征:

  • 自我启动:无需人工提示即可行动,但可能采取意外操作或超越防护栏
  • 持久性:长期运行带来持续价值,但也增加权限过度、生命周期漂移风险
  • 不透明性:作为"黑盒"运行,难以审计、解释或排查问题
  • 多产性:非技术用户也能快速创建,加速创新的同时增加影子智能体风险
  • 互联性:调用其他智能体和服务,但创建复杂依赖关系和新攻击面

自主智能体的常见故障点

AI智能体在长时运行任务中可能出现"任务漂移",或遭遇恶意输入如跨提示注入攻击(XPIA)。微软正通过提示防护和演进最佳实践应对XPIA,强认证可对抗深度伪造,改进的提示工程可减少幻觉。

模型上下文协议(MCP)与智能体治理

MCP作为开放标准,让AI智能体安全连接外部数据源、工具和服务,堪称"AI的USB-C接口"。但欠治理的MCP实现可能暴露数据渗漏、提示注入等风险。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对MCP至关重要,需要动态、上下文感知的权限来适应快速变化的智能体行为。

安全治理始于可见性

首要挑战是:“我是否知道有哪些智能体?“在实施任何治理前,组织必须实现可观测性。缺乏清晰的智能体清单,治理就只是猜测。

七层防护能力框架

  1. 身份管理:智能体需有唯一、可追溯的身份,全程治理
  2. 访问控制:最小权限原则,实时可撤销
  3. 数据安全:实施内联数据丢失防护、敏感度感知控制
  4. 态势管理:持续识别错误配置、过度权限
  5. 威胁防护:早期检测提示注入、异常行为
  6. 网络安全:控制资源访问,检查流量
  7. 合规性:审计交互,执行保留策略

构建基础:智能体身份

微软推出Entra Agent ID——专为AI智能体设计的新身份。类似于无默认权限的托管身份,可代表用户、其他智能体或独立行动,采用即时访问机制。

代理注册表概念正在兴起,作为目录的自然扩展,捕获AI智能体的独特属性、关系和操作上下文。

扩展微软安全能力

微软安全堆栈(Entra、Purview、Defender等)适应身份管理、访问控制、数据保护等需求,为智能体提供特定能力:

  • Microsoft Entra:扩展身份管理和访问控制
  • Microsoft Purview:提供数据安全和合规控制
  • Microsoft Defender:集成安全态势管理和运行时威胁防护

行动号召

智能体时代已来临,机遇真实存在,风险亦然。我们需要将治理融入智能体设计核心,从可见性开始,通过身份、访问和数据控制扩展,最终形成将智能体视为一等工作负载的成熟能力。

让我们共同构建一个智能体不仅强大而且天生可信的未来。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