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编程环境之旅
其实没人真正关心我的编程环境演变历程,但我经常被要求分享它,也许是为了社交媒体算法的缘故。我把它发布在这里,这样以后我就可以方便地复制粘贴了。
我第一台真正由自己决定购买的电脑是在2002年运行的Debian。那是一台二手的康柏台式机,搭载奔腾II处理器,我从泰国如今可能最著名的二手电脑市场Zeer Rangsit购买。回家后,我立刻安装了Debian。在购买这台电脑之前,我使用过MBasic,主要是MS-DOS、Windows 3.1(虽然很少使用)和Solaris(远程)。为了实验,我还使用过Xenix、AIX,以及一个我忘记名字的DEC PDP-11系统。
由于我从MBasic开始,那是我第一个编程环境。我在夏令营学习了Logo,所以那成为了我的第二个环境。后来,我父亲给我买了一份Turbo Basic,在学校里,我转而使用Turbo Pascal。
迁移到GNU/Linux后,我使用了更多编辑器而不是IDE。从1995年到2010年,我使用的编辑器包括pico、nvi、vim、TextMate和Emacs,配合GCC(主要是C,不是C++)、PHP、Perl、Ruby、Python、JavaScript和SQL。90年代我还使用VisualAge学习Java。我也尝试过Haskell、OCaml、Objective C、Lua、Julia和Scala,但这纯粹是为了学习。
2010年后,我使用IntelliJ IDEA和Eclipse进行Java和Kotlin开发。对于Rust(替代C),我使用Emacs和Visual Studio Code。我探索了Racket用于学习目的,后来开始认真使用Clojure和Common Lisp进行编码。我也尝试过Vim 9.x和Neovim,它们很棒,但不太合我的口味。
2025年,几天前,我使用Pharo学习了Smalltalk,以加深对面向对象编程和探索式编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