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中的阈限空间:Kakeru Taira用Blender将日常场景转化为超现实体验

日本自学艺术家Kakeru Taira专访,探讨他如何运用Blender创作充满怀旧感的阈限空间,分享从插画转向3D的心路历程,以及AI工具在纹理生成等环节如何辅助创作流程,同时保持个人独特艺术风格。

沉默发声:Kakeru Taira谈将日常空间转化为阈限体验

在数字艺术广阔领域中,很少有创作者能像Kakeru Taira这样成功地将熟悉事物转化为悄然令人不安的存在。这位主要使用Blender的自学日本艺术家,因其精心打造的阈限空间而获得国际关注——洗衣房、公寓、火车站、书店等场景既真实亲切又莫名遥不可及。

艺术与技术的交融

Taira作品的卓越之处不仅在于技术精度,更在于其承载的氛围。这些环境弥漫着沉默与暗示,捕捉了常被忽视空间的中间特质。它们可能让人感到怀旧、诡异或舒适,这种模糊性正是艺术家的刻意为之。

从插画到3D的转型

当被问及从插画转向Blender后的思维转变时,Taira表示:“画插画时我主要专注于女性角色,但转向3DCG后,作品往往没有明确的主角角色。现在需要让空间本身说话,通过物体摆放和灯光营造氛围。”

细节塑造氛围

对于如何通过细微细节营造诡异感,Taira强调:“整体色彩、摄像机抖动,以及物体摆放形成的‘向屏幕中心汇聚的线条’对氛围影响最大。色彩主导空间印象,摄像机抖动则表达角色与情境的紧张感。”

AI在创作中的定位

谈到使用Adobe Firefly生成纹理的实验,Taira将AI比作“外包合作”:“将CG艺术家不一定擅长的细节工作(如产品包装纹理)交给AI,让我能专注于构图和空间设计等核心环节。”但他强调不会将决定作品方向的核心部分交由AI处理。

给Blender新手的建议

Taira建议初学者保持耐心和坚持态度:“Blender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免费开始使用。初期可能不会按计划进行,但试错过程本身就是宝贵经验。完成作品后推荐在社交媒体分享,即使小挑战也可能获得意外关注。”

图片来源:Kakeru Taira作品集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