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计划在月球建造核反应堆——太空法律专家解析原因
首次太空竞赛关乎旗帜与足迹。数十年后的今天,登月已是旧闻。新一轮竞赛聚焦月球建设,而能源成为关键支撑。
2025年4月,中国据称公布了2035年前在月球建设核电站的计划,以支持其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美国于同年8月由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提出反制方案,表示美国反应堆将于2030年前在月球投入运行。
这看似突然的冲刺实则酝酿已久。NASA与能源部多年来持续开发小型核能系统,为月球基地、采矿作业和长期居住提供动力。
作为专注太空长期人类发展的太空法律专家,我认为这并非军备竞赛,而是战略基础设施竞赛。在此背景下,基础设施即影响力。
法律框架已然存在
太空核能并非新概念。自1960年代以来,美苏依赖放射性同位素发电机(使用少量核燃料)为卫星、火星车和旅行者探测器供能。
联合国1992年《关于在外层空间使用核动力源的原则》(不具约束力决议)承认核能对太阳能不足任务的重要性,并制定了安全、透明和国际协商指南。
国际法未禁止月球和平利用核能,但关键在于部署方式。首个成功国家将塑造与月球存在及影响力相关的规范、行为和法律解释。
先行者优势
1967年《外层空间条约》(美中俄等主要航天国均批准)第九条规定各国需"适当考虑其他缔约国相应利益"。若某国在月球部署核反应堆,他国需在法律和物理层面绕行,这实质上划定了月球势力范围。
条约其他条款在鼓励合作的同时设定行为边界:明确禁止领土主张,但允许建立基地等设施——这意味着运营方可限制他国访问(虽鼓励透明性访问,但需事先协商)。
基础设施即影响力
核反应堆建设确立国家在特定区域的存在感。这对资源富集区(如月球南极)尤为重要:永久阴影坑内的冰可支撑火箭燃料和月球基地。
这些热门区域兼具科学价值与地缘政治敏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固化资源获取能力,并可能排除他国介入。
为何选择核能?太阳能的局限性
月球大气稀薄且经历14天黑夜,某些阴影坑终年无阳光照射。核反应堆可连续运行十年以上,为栖息地、漫游车、3D打印机和生命支持系统供能。核能不仅是月球长期活动的关键,更是火星任务(太阳能更受限)的必要技术。
呼吁治理而非恐慌
美国有机会在技术和治理领域双线引领。若公开分享计划、遵守《外层空间条约》第九条并重申和平利用与国际参与承诺,将推动他国效仿。
月球的未来不取决于旗帜数量,而取决于建设内容与方式。核能可能是必要选择,而遵循国际准则的透明建设将使各国更安全地实现未来。
月球反应堆不是领土主张或战争宣言,但它是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将成为各国在下一阶段太空探索中展示各类实力的载体。
米歇尔·L·D·汉伦(密西西比大学航空与空间法教授) 本文基于知识共享许可从The Conversation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