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仓储分拣技术突破:解决复杂空间优化难题

本文深入解析了某机构如何通过创新机器人技术解决仓储分拣中的空间优化难题。系统结合力反馈机械臂、智能视觉感知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在杂乱货箱中识别空间、柔性操作物品并完成精准放置,成功率达到99%。这项技术标志着柔性自动化在工业场景的重大突破。

机器人仓储分拣技术突破:解决复杂空间优化难题

机器学习领域的创新速度令人惊叹——如今可能实现的技术在几年前甚至尚未进入规划阶段。在某机构,这一进步体现为一套机器人系统:不仅能识别杂乱存储箱中的潜在空间,还能灵敏地操作箱内物品以创造空间,最终成功放入新物品——这一成果在不久前还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

分拣流程的技术挑战

当商品抵达某中心时,首要任务是通过将其添加到可用库存中来让客户能够购买。实际操作中,这意味着需要拾取物品并将其存入存储单元。存储单元类似于大型书架,由坚固的黄色织物制成,包含多达40个称为“货箱”的格子。每个货箱前部配有弹性带防止物品滑落。这些单元由轮式机器人运送到分拣工作站。

分拣是运营的核心环节,但从机器人自动化角度看,这项任务曾被视为无解难题,因为它需要精细的思维和灵活的操作能力。想象一下:手持待分拣物品,评估其尺寸和重量,观察面前的货箱阵列,隐式感知哪些是空的、哪些已满、哪些具有大块空间,以及哪些可以通过推动现有物品来创造空间。选择货箱后,移开弹性带,创造空间并放入物品——这一过程需要重复成千上万次。

突破传统工业机器人的思维局限

分拣任务需要机器人具备两项高级能力:一是对三维世界的精确理解,二是对各类包装物品(从灯泡到玩具)的灵敏操作能力,包括轻柔推挤物品、翻转调整、斜向插入等。

要实现这一目标,机器人系统需要智能视觉感知、自由移动的机械臂、新型末端执行器以及精确的力觉反馈。某机构机器人人工智能总监指出:“分拣任务从根本上打破了所有现有工业机器人的思维模式。工业机械臂通常是执行固定轨迹的笨重设备,而分拣需要的是计算思维而非物理思维。”

技术创新之路

2018年,专家团队开始攻克这一难题。一位刚完成博士学位的科学家被“这个优美的问题”吸引加入项目。他从决策算法角度切入研究:包括感知需求、物品与货箱的匹配策略、利用货箱内信息优化决策、机械臂运动规划以及实际接触产品创造空间等技术环节。

六个月后,应用科学家团队与硬件专家加入项目。硬件专家最初对机器人处理如此复杂场景的能力表示怀疑,但很快被问题的结构化分解所吸引。

力控机械臂与柔性操作

团队测试了多种带力反馈的机械臂,最终选定一款能每秒数百次反馈施力情况和阻力信息的模型。利用这些信息控制机器人被称为“柔性操作”,这是工业界首次大规模应用该技术。

末端执行器的进化

末端执行器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处理从未充气的足球到书籍、运动饮料、T恤和珠宝盒等各类物品。经过两年多次失败和迭代,团队发现用两个桨板轻柔夹持物品比吸盘或机械钳更稳定。但桨板在插入物品时会妨碍操作,于是团队开发了“放置-推进”技术:将物品靠在货箱旁,同时打开桨板并用推杆将物品推入。

最新迭代在每个桨板上安装了微型传送带,使末端执行器能平滑地将物品送入货箱而无需进入箱内。这一改进将分拣成功率从80%提升至99%。

空间创造的算法突破

团队通过研究人类操作方式,发现绝大多数空间创造动作可归纳为四种“运动基元”:横向清扫货箱内容物、翻转平放物品、堆叠物品以及斜向插入间隙。为解决操作问题,团队开发了名为“铲刀”的薄金属片,可从末端执行器延伸出来进行推挤、翻转等操作。

视觉感知与机器学习

系统通过摄像头获取货箱图像,机器学习系统“擦除”弹性带并建模隐藏物品,估算每个货箱的可用空间。机器学习系统(部分基于现有模型)预测通过运动基元能创造的连续空间量。

专家解释:“这些基元可以无限组合使用。机器学习擅长组织和协调这些动作。”系统根据缓冲区中待分拣物品的形状和尺寸,决策最优分拣方案以最大化效率。

人机协作的未来

2021年夏末,该项目获得全力支持。原型系统已安装在某实验室和运营中心,处理真实库存。在最近一次包含各种挑战性产品的测试中,系统成功分拣了95件物品中的94件。

团队最终目标是能分拣标准某中心85%的库存产品。这项技术标志着首个大规模“棕地自动化”项目的实施,能在不显著改变人工工作环境的情况下实现人机协同作业。

硬件专家指出:“机器人与人类在混合系统中协同工作。机器人处理重复性任务,人类处理需要直觉和灵活性的复杂物品。最终将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运营。”

这项技术的长期价值将超越零售领域,未来可能应用于易碎食品装载、洗碗机装载乃至家庭辅助任务,力觉控制循环机器人将成为柔性机器人应用的新范式。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