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反馈效应中的未计量温室气体

本文探讨了气候变化如何通过湿地甲烷排放、永久冻土融化等自然反馈机制加剧温室气体排放,并介绍某机构发起的模型比对项目以量化这些被巴黎协定忽略的关键排放源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加速影响。

气候反馈效应中的未计量温室气体

2021年春季,气候科学家陷入困惑:全球经济正从新冠疫情封锁中复苏,但大气中的甲烷浓度却以创纪录速度飙升。全球研究人员通过卫星、飞机和温室气体监测站的数据分析,发现热带地区甲烷排放急剧增加——更湿润温暖的环境促进了厌氧微生物活动,使它们吞噬更多富碳有机物并释放甲烷副产品。(氮氧化物污染的减少也削弱了大气中甲烷的分解能力)

这清晰地表明气候变化正在驱动自然系统产生额外的温室气体排放,形成"变暖-排放-再变暖"的反馈循环。类似现象还包括野火和永久冻土融化,这些重大排放源未被纳入《巴黎协定》国家承诺,也未充分体现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最新变暖情景中。

某中心正在发起模型比对项目,组织多个研究团队在不同排放情景下运行相同实验,专门研究气候反馈效应如何推动额外变暖和排放。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指出:“自然源的排放增加会加剧气候变化,必须整体评估才能量化反馈强度。“参与机构还包括环境防御基金、斯坦福大学等,研究成果将提交至联合国第七次评估报告。

现有模型未充分考量这些反馈效应,意味着实际变暖速度必然超过当前预测。研究表明,北方森林火灾、冻土融化和热带湿地变暖可能使全球提前数年突破2°C温升阈值,缩短实现《巴黎协定》核心目标的时间窗口。

某中心还设立了更广泛的研究计划,重点关注"变暖诱导排放”:海洋可能因脱气作用释放更多二氧化碳;农田释放额外二氧化碳和破坏臭氧层的强效温室气体一氧化二氮;野火释放更多二氧化碳和甲烷;冻土融化则同时释放这三种气体。

北半球永久冻土储存着大气两倍的碳量,但随着冻土解冻,这些碳开始分解并释放温室气体。《自然》杂志研究显示,考虑野火和冻土融化等因素后,全球30%的北极-北方地区已从碳汇转变为碳源。但由于监测和建模难度,仅有少数模型在联合国最新评估中纳入了冻土反馈效应。

复杂性在于:难以预测的野火会加速冻土融化;区域干湿变化决定释放甲烷还是二氧化碳(二者在不同时期变暖效应差异显著);同时还需考量抵消效应(如植物替代冰雪的固碳作用)。北极气候科学家强调:“理解这些复杂反馈对应对人类健康与生命面临的额外成本至关重要。”

本文源自某机构每周气候通讯,为保持客观性已隐去原始发布渠道信息。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