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降质现象背后的经济学与心理学洞察

本文通过心理学家观点和经济逻辑分析,揭示现代消费品寿命缩短的核心原因:可支配收入占比下降导致耐用性需求减弱,以及世代消费观念的更替演变。

评论内容

用户 southernplaces 9分钟前 | parent | context | favorite | 主题:令人困惑的质量下降现象

文章清晰揭示了某些寿命下降现象(如果这是你衡量质量的唯一标准,毕竟还有其他标准)的驱动因素: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维尼亚尔斯(《混乱消费者》作者,2019)指出,多年前汽车广告首先强调的是耐用性。‘现在我们甚至不考虑这一点,’他在电话中表示,‘我祖母买衣服时会看面料材质,现在没人知道自己的裤子是什么料子。何必知道呢?一年后就会因为过时而不再穿。’”

人们不在乎了。过去几十年间,随着产品多样性和采购渠道的急剧增加,许多产品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大幅下降,导致人们根本不再关心耐用性。从消费者角度而言,这种逻辑对大多数非必须耐用的产品是合理的:直接选择更便宜的产品,因为提前更换并不麻烦。

这逐渐消磨了前几代人内化的节俭倾向,让最新世代认为耐用性不再重要。更糟糕的是,许多标榜高品质且高价的产品最终质量低劣:当你努力谨慎选择却仍无法信任结果时,何必费心呢?


页面底部信息

考虑申请YC 2025年秋季批次!申请开放至8月4日
指南 | 常见问题 | 列表 | API | 安全 | 法律 | 申请YC | 联系我们
搜索: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