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洞利用现已成为黑客首要攻击载体
关键发现
- 漏洞利用已成为排名第一的初始攻击载体,使用频率超过凭证窃取与钓鱼攻击之和
- 多数企业积压大量未修补的高危漏洞
- 提供完整攻击面可视化的暴露面管理是评估实际风险的最有效方案
黑客为何日益瞄准漏洞?
尽管ISO 27001、NIST网络安全框架等主流标准均将漏洞管理列为基础能力要求,但黑客攻击成功率仍在攀升,主要归因于:
- 美国国家漏洞数据库(NVD)收录的CVE数量年增16%,2024年新增超3万条
- 联网设备与SaaS服务爆炸式增长大幅扩展攻击面
- 黑客转向快速开发漏洞利用工具,通常在漏洞披露数日内完成
- 国家背景攻击者加大零日漏洞投入(Google威胁情报数据)
- 企业修补已知可利用漏洞速度缓慢
技术概念辨析
漏洞管理
通过自动化扫描识别网络中的安全漏洞并确定修复优先级,包含三个核心环节:
- 资产发现(识别网络组件)
- 漏洞评估(检测组件缺陷)
- 风险处置(按策略实施补丁)
补丁管理
部署软件更新以修复安全漏洞的标准化流程,需在可控环境测试后部署生产系统。
配置管理
通过跟踪、记录IT系统配置变更维持安全基线的过程,与漏洞管理形成闭环:
安全配置 → 漏洞检测 → 补丁部署 → 配置验证
企业风险应对方案
- 自动化漏洞评估:成本效益最高的缺失补丁检测方案
- 渗透测试:模拟黑客攻击验证漏洞可利用性
- 资产发现扫描:建立IP资产、开放端口全量清单
- 安全控制体系:防火墙/IPS/SIEM联合作战
- 威胁情报订阅:获取行业特异性漏洞预警
暴露面管理技术架构
现代暴露面管理平台需包含:
- 多云环境支持:AWS/Azure/GCP资源可视化
- AI风险预测:基于攻击模式优先处置关键漏洞
- DevSecOps集成:在CI/CD管道嵌入SCA/DAST工具
- 统一仪表盘:将技术风险转化为业务影响指标
Tenable One解决方案示例
- 攻击面管理:持续监控公有云暴露资产
- 漏洞管理:跨IT/OT/IoT环境的风险评分
- 云安全态势管理(CSPM):自动修复错误配置
- 基础设施权限管理(CIEM):消除过度特权
统计显示:修复环境中前10%的高危漏洞即可阻断80%的实际攻击尝试
实施建议
- 建立漏洞修复SLA(关键漏洞7天内修补)
- 采用EPSS评分系统评估漏洞可利用概率
- 通过SCAP协议实现自动化合规检查
- 对第三方供应商实施漏洞评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