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是文化产物,而非公共物品
许多人将科学研究视为公共物品。我认为这种观点过于天真且站不住脚。科学进步取决于人和文化,而非作为公共物品的研究成果。
什么是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一旦科学发现完成,任何人都能以低成本获取。
如果这是真的,为什么还要费力创新?直接等待并采纳他人的发现不就好了?
历史告诉我们这行不通。大英帝国的技术优势花了数十年才被他人赶上,尽管最终实现了传播——但代价巨大。
大语言模型的启示
考虑过去20年最重要的进展:大语言模型(LLMs)。论文、代码和突破都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
然而像OpenAI、Anthropic和xAI这样的公司仍支付数百万美元薪水给顶尖人才。为什么?其他人不能直接研究论文并复制吗?
大多数组织和国家无法获取这种"新知识"。欧洲没有与OpenAI相当的公司是有原因的。
知识的本质
知识不是流体,不能像耶稣的饼一样无限复制。如果你给罗马人现代特斯拉的设计图纸,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他们首先需要成为特斯拉工程师,这需要数年时间,并且需要与特斯拉工程师共同生活。你不能直接走进当地大学物理系,把他们的知识复制到你的大脑中。你首先需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学家,这需要数年时间,并且需要与物理学家共同生活。
科学进步作为文化演进
采纳发现需要文化更新——这远非易事。爱因斯坦的论文是公开的,但阅读它们不会让你成为爱因斯坦。他不是公共物品;他在特定文化中蓬勃发展。不清楚他是否能适应当今的大学。
政府资助研究的反思
我们为政府资助的研究辩护,通常声称市场无法为公共物品定价。但市场现在能有效为大语言模型定价。创新者只捕获了一小部分价值,但资源确实流向了生产实体,无论功劳归属。
事实上,我认为当前相对的科学停滞源于政府干预。1970年代前的自由放任政策更有利于科学进步。
但即使你不同意,请不要传播那种天真的观点,认为知识和科学进步是公共物品。它们不是。它们更像是私人产品,如同文化产物。这一切都关乎人,特定的人,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文化产物显然可以并将会传播,但这绝非免费,也绝对不会平等地传播到每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