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成熟度评估指南
CISO(或任何网络安全专业人员)的学习之旅永无止境。每当您提升技能时,都会发现更快速、更智能或更高效的新方法。与此同时,威胁形势不断变化,但风险可见性的需求始终至关重要。您能看到的攻击面越多,发现的漏洞就越多;解决方案和能力越强大,保护组织并超越威胁行为者的机会就越多。
换言之,网络安全成熟度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旅程。尽管如此,它遵循着从被动的“救火式”响应逐步转向日益主动和战略性的风险管理方式的明确进程。本文提出的问题旨在帮助您确定当前所处的网络安全阶段,以及下一步需要采取的行动。
网络安全成熟度的三大支柱
通常,网络安全成熟度的每个阶段由以下三个要素决定:
- 可见性:对资产、数据和攻击面的全面掌握程度
- 响应能力:对威胁的检测、优先级排序和修复效率
- 战略整合:安全措施与业务目标的协同程度
随着组织提升网络安全成熟度,这三方面的能力会不断深化和加强。
第一阶段:被动模式
几乎所有组织最初都像“打地鼠”一样应对不断入侵企业环境的威胁,事后才做出响应。处于被动模式的组织可见性较低:无法全面掌握需要保护的资产和数据,无法详细查看完整攻击面,也不完全了解面临的威胁。因此,其优先级排序和缓解威胁的能力严重受限。
被动模式的关键指标:
- 安全团队被事件和警报淹没
- 使用过多工具导致数据孤岛
- 通过电子表格管理IT资产,库存不完整或过时
- 仅依赖CVE评分决定补丁修复优先级
第二阶段:战术模式
摆脱被动模式的第一步是整合安全与IT工作流(通过打破孤岛提高可见性和响应能力),并采用某种漏洞和威胁优先级排序方法。换言之,重点是更好地掌控攻击面。
尽管这在网络安全成熟度上是进步,但战术模式仍主要是被动且行动缓慢。
战术模式的典型特征:
- 安全与IT部门孤岛减少但依然存在
- 网络安全流程仍以手动为主
- 安全补丁往往落后于实际威胁形势
- 优先级排序不一致,未基于实际风险评估,而是依赖CVE等外部指标
第三阶段:风险驱动
顾名思义,网络安全成熟度的下一个里程碑是将整体方法转向识别和应对风险。与此同时,由于风险评估是持续密集型活动,需要提高安全运营的自动化水平,特别是具备实时查看攻击面状况的解决方案和能力。
达到风险驱动阶段的标志:
- 基于风险的安全框架和优先级排序方法
- 自动化的网络风险评分和量化(提供相对风险及潜在损失的客观衡量)
- 自动化修复
- 自动化合规管理
第四阶段:主动模式
前两个阶段主要关注提升可见性,风险驱动阶段则在可见性基础上极大优化威胁和安全活动的优先级排序能力。
主动模式整合了所有前期阶段,并强调持续缓解风险。这意味着发现和评估风险后,通过处理威胁漏洞及改变攻击面条件来战略性降低风险暴露,从而能够预判风险并在造成损害前先发制人。
主动模式的判断标准:
- 保护措施高度自动化,利用机器学习和AI技术
- 网络安全活动与业务目标战略对齐
- 网络安全成为董事会层面的风险管理组成部分
网络安全成熟度是持续进程
由于网络安全成熟度是持续旅程,将其划分为四个整齐阶段略显理想化。组织在进阶过程中可能同时处于多个阶段的特征。然而,将这些阶段视为里程碑有助于逐步提升并获得更理想的能力。
另一关键点是:网络安全方法越成熟,风险管理活动越持续。这一点在Gartner的持续威胁暴露管理(CTEM)等行业领先框架中也有体现。
最重要的是,无论起点如何,关键在于找到一条能从被动模式转向更主动、战略性网络安全风险管理路径。
后续步骤
如需继续探索网络安全成熟度,可参考以下资源:
- 《主动型CISO行动指南》
- 《自信管理网络风险》信息图
- 《网络风险管理旅程》信息图
- 《主动安全的未来》点播讲座
标签:云安全、网络犯罪、漏洞利用、网络威胁、数据中心、网络、安全策略、文章与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