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机器人如何破坏科学研究可信度

本文探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对科研数据的威胁,分析虚假参与者利用深度伪造等技术冒充真实受访者的现象,指出20%-100%的在线问卷可能存在欺诈,并提出面对面访谈作为当前唯一可靠的解决方案。

网络机器人如何破坏科学研究

几十年前,心理学和健康领域的研究人员必须通过面对面或电话方式与参与者交流。最不理想的情况是邮寄问卷并等待手写回复。当时研究人员要么直接接触参与者,要么通过多重证据验证受访者的真实性。

技术发展带来了成本降低、时间节约和参与者范围扩大等机遇,但多数人尚未充分意识到网络研究存在数据篡改或身份冒充的风险,这些行为可能故意破坏研究项目。

科学家最初对网络研究的热忱源于能够接触传统研究难以覆盖的人群。随着网络普及,低收入群体和偏远地区居民得以参与研究。然而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普及与人工智能能力提升——带来了新的挑战。

欺诈研究国际兴趣组的发现

作为研究欺诈国际兴趣组的成员,我们发现识别真实参与者的难度空前增加。研究人员可付费向某机构购买参与者,这些机构又向参与者支付报酬。虽然存在防欺诈机制,但完全杜绝几乎不可能。

在许多低收入但网络普及的国家,参与者通过注册参与研究可获得可观收入,甚至超过艰苦工作的报酬。这本身不是问题,但参与者可能通过冒充符合多项研究条件的方式来最大化收益。例如,某些人可能同时声称患有心脏病、癌症、焦虑症等数十种疾病。

更隐蔽的是,存在强迫他人参与系统欺诈的现象,这种新型奴役形式的规模尚不明确。

人工智能的威胁

机器人程序正以日益复杂的方式冒充参与者回答问题。单个编程人员可伪造多个身份,不仅从中牟利,更严重破坏科学研究(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可能受到政治干预的研究)。

人工智能的识别难度不断加大。曾经无法完成书面访谈的AI现已具备该能力。通过深度伪造等技术,与虚拟形象进行在线访谈的场景可能在未来数月或数年内成为现实。

解决方案与伦理困境

目前唯一的解决方案是回归面对面访谈,但这意味着失去网络平台的重要优势——为行动不便等弱势群体提供发声机会。令人沮丧的是,每个欺诈者本质上都在剥夺真实参与者的权利。既往研究发现20%-100%的问卷回复存在欺诈。

研究人员必须在保持开放态度与建立防范体系之间取得平衡。每道防欺诈"防火墙"在减少欺诈的同时,也会缩小参与范围。我们可能为了排除少量虚假回复而倒退数十年,这种数据污染之外的伦理困境亟待关注。

(本文基于知识共享许可协议从某机构转载,原文作者系某大学健康心理学教授与某大学运动心理学研究员)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