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模块化单体:可扩展架构的未来
模块化单体架构正在重塑软件系统的构建和演进方式。尽管将模块拆分为独立的微服务通常需要大量工作——如重新打包、重新部署和重新配置——但理想的架构应允许模块轻松地作为独立服务分离,而无需这些手动步骤。
这种能力使自适应模块化单体概念区别于传统单体和微服务,提供了一个从简单开发到按需可扩展、灵活架构的无缝演进路径。它使得可以从一个统一的模块化应用程序开始,随后以最小开销将模块提取为独立服务,从而在一个系统中结合了单体和微服务的优势。
模块化单体
模块化单体的核心是一个单一可部署应用程序,由松散耦合、边界清晰的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包含不同的业务能力。您可以将整个系统作为一个单元进行开发、测试和部署,享受单体的所有优势——简化的构建、简化的CI/CD以及高效的内存通信。
与通常存在代码库纠缠问题的经典单体不同,模块化单体强制执行严格的边界、模块封装和组件间的显式接口。这确保了每个模块在逻辑、数据和职责上保持独立,即使它们一起运行。
这种方法使得模块化单体更容易分解,以允许某些模块独立运行。然而,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打包、配置和部署过程仍然需要大量手动工作。即使在开发层面,也没有自动程序允许将某些模块转换为独立的微服务。
自适应模块化单体
自适应模块化单体的真正突出之处在于能够通过在运行时更改配置,轻松地将任何模块分离为独立的微服务。因此,它提供:
- 无需手动重新打包:您不必将模块重新构建或重新打包为单独的工件。
- 无需复杂重新部署:模块提取不需要特殊的部署管道或容器化工作。
- 无需代码或接口更改:相同的模块代码和API无论在单体内部还是独立运行都有效。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 可插拔通信管道:模块间的通信层设计为可插拔和透明的管道。在单体内,模块通过快速的内存直接调用进行通信。当分离时,通信无缝切换到网络化的JSON-RPC或类似的远程调用。
- 自动模块配置:每个模块向核心应用程序注册自己,共享其实际位置并收集所需的配置及其依赖的其他模块的位置。因此,分离模块唯一需要的配置是其核心应用程序的位置;其余部分自动处理。
- 单一单元模块部署:所有模块代码及其唯一依赖项被打包并部署为单一存档,类似于.war或.ear文件,简化了打包和部署。
- 自动模块部署:应有一个自动部署程序来:
- 将必要的模块代码和依赖项复制到新的运行时(例如VM、节点或容器)。
- 使用脚本或编排工具(如Docker和Kubernetes)按需将模块作为容器启动。
- 注册新服务以进行发现,使单体透明地路由调用。
- 自动监控和管理分离的服务。
从单体切换到独立服务基于配置更改动态发生——就像拨动开关一样。即使需要重启,也比手动操作所需的工作量少得多。这种透明性保持了所有API合同和业务逻辑不变。
自适应模块化单体的优势
使用自适应模块化单体提供以下优势:
- 快速初始交付:作为单一单元快速构建和部署,避免早期可能冗余的微服务采用开销。
- 无缝可扩展性和隔离性:后期无需昂贵的重新设计、重构或中断即可独立提取和扩展模块。
- 操作简单性:在开发期间管理单个可部署项,并按需逐步过渡到分布式部署。
- 性能优化:进程内调用可在需要独立之前保持低延迟。
- 一致行为:模块无论部署模式如何都表现一致,简化测试和故障排除。
实践中的工作原理
想象一个具有用户管理、订单和支付模块的应用程序。最初,所有模块都在模块化单体内一起运行,通过直接方法调用进行通信。随着系统增长,支付模块开始处理增加的流量,需要独立扩展。
得益于可插拔通信层、自动配置和部署,您只需更改配置标志——可能重启应用程序——支付模块立即开始作为独立服务运行。除了启动支付服务外,无需手动代码更改、重新打包或额外部署。您的系统平稳安全地演进。
最终,甚至可能实现自动分离——例如由负载统计触发。
结论
能够轻松地从模块化单体中分离模块——无需重新打包、重新部署或代码更改——是一个突破性的架构提议。它结合了单体的一切优点与微服务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而没有通常的复杂性和迁移风险。
这种方法使团队能够从简单开始,快速交付价值,同时保留随着需求增长自由演进架构的选择。具有透明、可插拔管道的模块化单体代表了构建适应性强、可维护和可扩展软件系统的下一步——从单体演进到微服务就像拨动配置开关一样简单。
尽管具有巨大潜力,这种方法在主流的工具和框架中仍然 largely 未探索和未实现,等待被采纳并付诸实践。虽然它肯定带来许多技术困难,特别是在部署层面,但即使看到概念验证实现开始尝试也是有益的。自适应模块化单体是未来,并作为下一个前沿脱颖而出——一条优雅、实用的路径,通向可轻松扩展而无需通常复杂性或风险的面向未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