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识别新突破:端到端模型与半监督学习

本文介绍了某机构在Interspeech 2020展示的语音识别技术突破,包括端到端模型压缩技术、设备端语音处理能力、说话人识别系统优化以及半监督学习的大规模数据应用,显著提升了语音交互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在今年的Interspeech(全球最大语音技术年会)上,某中心语音识别总监Shehzad Mevawalla发表了关于"会话智能体中语音技术的成功、挑战与机遇"的主题演讲。

设备端处理突破 传统语音识别模型需依赖云端服务器处理,如今通过端到端神经网络模型,将原本需要数GB内存的模型压缩至百分之一大小,可直接在设备端运行。该技术采用量化优化技术,在保持精度的同时大幅降低计算资源需求,并依托专用神经处理器实现高效深度学习推理。

说话人识别系统升级 采用文本相关与文本无关的双模型融合架构:文本相关模型通过唤醒词(如"Alexa")的声纹匹配进行识别;文本无关模型则独立于语音内容进行声纹验证。两者全面神经网络化后,识别精度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半监督学习大规模应用 通过小规模标注数据训练初始模型,再利用该模型自动标注海量未标注数据进行迭代训练。结合语言池化技术,有效利用机器转录的非审核数据,大幅提升数据利用效率。

实时多语言处理 支持设备端实时语言检测与切换(如英语-西班牙语双语模式),在无需预采样分析的情况下实现毫秒级语言判断与响应。

系统可靠性要求 面对数千万设备同时在线的高并发场景(如圣诞晨间设备激增),系统必须保持零延迟响应,确保闹钟、计时器等关键功能绝对可靠,即使新增耳语模式等功能也不允许增加延迟。

这些创新显著推动了语音识别技术在实时性、准确性和设备端部署能力的边界。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