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运动传感技术解析

本文深入解析了基于超声波的运动检测技术,涵盖多普勒传感原理、深度学习分类器设计、硬件自适应校准、音乐播放并发处理等核心技术,实现了在低功耗条件下的高精度运动检测。

超声波存在检测原理

基于超声波的存在检测(USPD)通过设备内置扬声器发射超声波信号(≥32 kHz),并监测麦克风接收信号的变化来检测运动。超声波传感器主要分为多普勒传感和飞行时间传感两类。

多普勒传感通过检测发射信号频谱中的频移来识别运动,该频移由移动物体反射信号产生,类似于警笛声在接近或远离时的频率变化。飞行时间传感则通过监测反射信号到达时间的变化来检测环境变化。本研究采用多普勒传感方案,因其运动检测信号鲁棒性强,且能同时适应设备播放音频与静默状态。

信号复杂性分析

多普勒频移信号受目标距离、尺寸、吸收系数、房间声学特性及温湿度等多因素影响。人体运动时,不仅会因身体各部位不同速度运动产生多重多普勒分量,还会因反射产生分量重复。实际接收信号远非单一频移的纯净信号,而呈现复杂频谱特征。

移动物体(如风扇、窗帘)会产生干扰性多普勒频移,需有效区分。下图展示了仅旋转风扇与同时存在风扇和人体运动时的频谱对比,可见二者难以直接区分:

仅旋转风扇的频谱图
人体运动与风扇共存的频谱图

深度学习解决方案

传统信号处理技术难以从多普勒频移信号中识别人体运动,因此采用深度学习模型识别信号中的异构模式。USPD算法整体流程如下:

  1. 发射设备与环境自适应的最优超声波信号
  2. 通过麦克风阵列捕获移动物体反射信号
  3. 信号预处理后输入神经网络分类器进行运动检测

USPD算法框图

误报抑制策略

降低误报率面临AI长尾问题的挑战:大量罕见事件可能触发误报,但这些事件在训练数据中占比极低。解决方案包括:

  • 使用小规模数据训练初始模型
  • 通过初始模型筛选大量数据提取罕见事件
  • 利用罕见事件数据训练模型自动捕获低频事件 最终通过针对性数据收集实现极低误报率

部署挑战与创新

硬件差异与环境适应

使用设备内置扬声器和麦克风需应对可变声学特性。通过设计自动设备校准模块,根据硬件特性和房间声学特性自适应调整发射频率和电平,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用户体验一致性。

音乐播放并发处理

音乐低频内容(如低音)与超声波信号同时播放时会产生失真噪声。开发自适应算法利用失真与运动特征在不同麦克风上的幅相差异,实现失真识别与消除。下图为音乐播放时有无运动的信号频谱对比:

空房间音乐播放频谱
运动时音乐播放频谱
多麦克风算法处理后的空房间信号
多麦克风算法处理后的运动信号

主要与次要运动检测

将人体运动分为主要运动(行走)和次要运动(取物、翻书等)。次要运动信噪比低,检测难度大但对持续存在感知至关重要。开发基于上下文的灵敏度调节算法,在检测到主要运动后提高灵敏度以捕捉次要运动。

低功耗实现

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上实现解决方案,通过神经网络架构优化和代码优化满足实时计算要求。采用检测延迟(约50毫秒)与精度权衡策略,并结合自定义DSP实现。在非必要时段(如检测到存在后)禁用超声波发射以降低功耗。

这项远场超声波运动传感技术的推出,为用户日常自动化需求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