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纠缠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技术解读

本文通过量子通信专家的视角,深入解析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量子纠缠领域的研究成果如何推动量子网络技术的发展,包括量子密钥分发的原理和量子工程的实际应用,展现了量子技术从理论到工程的演进历程。

关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三个问题:专访量子通信专家

上周,瑞典科学院宣布约翰·克劳泽、阿兰·阿斯佩和安东·塞林格因"纠缠光子实验、验证贝尔不等式 violation 和开创量子信息科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两个量子子系统(粒子、原子或分子)处于"纠缠"状态时,对一个子系统的测量会与另一个子系统的测量结果相关联。克劳泽、阿斯佩和塞林格研究的实验设置——其中纠缠的量子子系统被远距离分离——与现代量子网络中使用的技术密切相关。量子网络的首个应用很可能是量子密钥分发,双方通过交换私有加密密钥,并利用量子纠缠确保通信信道未被窃听。

在瑞典科学院宣布获奖结果之际,某机构科学栏目就三位获奖者的工作及其对量子网络领域的影响,采访了某中心量子网络项目负责人安提亚·拉马斯-利纳雷斯。

问题一:克劳泽和阿斯佩获得诺贝尔奖的实验挑战了"隐变量假说"。什么是隐变量假说?他们的实验是什么?

在量子力学诞生初期,当人们开始研究这个能成功预测原子光谱等现象的理论时,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20世纪初物理学巨擘就理论内涵展开了长达数年的争论。核心问题在于,量子系统存在固有随机性:即使以完全相同方式制备两个系统,测量结果也会出现根本性差异,这与传统物理理论的认知相悖。

爱因斯坦通过设计思想实验指出:如果两个纠缠子系统被远距离分离,对其中一个的测量会瞬间影响另一个,这似乎违背了相对论。他认为必然存在某种"隐变量理论"能解释这种关联性和表面随机性。

直到1960年代,约翰·贝尔提出了简洁而优美的定理:通过特定关联测量序列,若结果低于某阈值则可能存在隐变量理论,若高于阈值则证明量子力学无法用隐变量解释。克劳泽和阿斯佩在1970-1980年代通过实验验证了贝尔不等式,塞林格则利用纠缠实现了量子隐形传态、纠缠交换等突破性实验。

问题二:这些研究与量子网络有何关联?

在量子网络中,双方首先共享纠缠粒子。两端的测量结果具有完美关联性,但若有恶意方尝试中途测量,关联性就会被破坏且能被合法方检测到。这源于量子力学的不可克隆定理——未知量子态无法被完美复制,任何复制尝试都会改变原始状态。

双方通过经典通信通道比对部分测量结果(例如随机抽查第1、3047个数据),若关联性符合量子理论预测,即可确认通信未被干扰。虽然他们共享的不是消息本身,而是通过纠缠粒子测量获得的关联随机数,但这正是对称加密密钥所需的核心要素——随机性和私密性。

问题三:距克劳泽实验已过去50年,期间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知发生了哪些变化?

最令人兴奋的进展是:纠缠已从量子系统中令人不安的特性(甚至哲学问题)演变为量子技术的基础资源。阿斯佩曾表示,在其博士研究期间,从事物理基础研究被视为"职业杀手",而现在我们从事的是"纠缠工程"——某中心的量子工程团队专门从事纠缠资源的生成、传输和测量工作。这种从理论探索到工程应用的转变,标志着量子技术的根本性演进。

(根据某机构科学栏目对量子网络专家的采访内容整理)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