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基准测试中的作弊行为
Peter Gutmann和Stephan Neuhaus发表的新论文(尽管标注为2025年3月,但疑似最新研究)指出:我们不应信任任何量子因子分解基准测试结果,因为研究者普遍存在数据造假行为:
量子因子分解实验常使用经过巧妙挑选的、极易被物理实验分解的数字——这种数字甚至能用VIC-20电脑、算盘或狗完成分解。标准操作是确保两个因子仅相差几位,从而通过与因子分解无关的简单搜索即可破解…这类数值在现实世界中永远不会出现,因为RSA密钥生成通常要求|p-q| > 100位。正如某分析指出:“研究人员不再等待硬件性能提升,转而发明各种技巧通过利用数字的隐藏结构来完成分解。”
另一种常见手法是通过经典计算机预处理,将被分解数值转换为完全不同的形式,甚至转化为另一个可被物理实验解决的问题…
论文标题《用8位家用电脑、算盘和狗复现量子因子分解记录》中透露更多细节。作者指出,目前量子计算机真实分解的最大数字仅为35。
虽然我此前不了解这些细节,但并不感到意外。我一直认为,当前量子计算机面临的工程难题极其艰巨——这种"艰巨"可能是"人类登月"级别,也可能是"人类登陆太阳"级别。随着技术发展,我们将逐个攻克这些难题。尽管我认为量子计算不至于达到"登陆太阳"的难度,但短期内实现RSA模数分解仍不现实,且肖尔算法在大数场景下的工程化应用还存在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