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业概述与挑战
引言
量子计算技术(量子计算机及相关系统)有潜力改变整个行业、改变人类社会,并帮助解决迄今无法解决的问题。与使用比特(0/1)的经典计算机不同,量子计算机使用量子比特,借助叠加和纠缠原理,能够并行计算并以指数级速度解决特定任务。自2000年以来,量子计算取得了重大进展——首批原型机被开发出来,2019年谷歌研究人员展示了所谓的"量子霸权",当时他们的53量子比特处理器Sycamore在约200秒内完成了特定任务,而经典超级计算机需要数千年。尽管功能齐全的量子计算机仍在开发中,但各国政府和企业正在向所谓的量子计划和战略投入数十亿美元。本概述总结了普遍可用的量子计算机(即在实验室外部署、可供行业和其他实体使用的量子计算机)对各领域的预期影响:行业与经济、信息安全、劳动力市场、社会(社会和人口方面)、伦理,以及选定的未来预测进一步发展。我们考虑了2000年后发布的研究和分析,并引用了来自权威数据库和机构(IEEE、Springer、Nature、ScienceDirect、arXiv、世界经济论坛、MIT Technology Review等)的资料。
1. 行业与经济
量子计算机有望通过解决迄今无法克服的计算任务,在多个行业带来根本性变革。优化问题和复杂系统模拟是两个关键例子。量子算法可以更有效地在巨大组合任务中搜索最优解,这在物流(路线和供应链优化)、金融领域(例如高级风险分析和投资组合优化)或工业生产(生产计划、资源高效利用)中具有应用。量子模拟反过来将使得模拟复杂分子和物理过程成为可能,这将加速新药物和材料的开发——预计将在药理学(例如救命药物的设计)和材料科学(例如新电池化学品、更高效的催化剂)领域取得突破。这些创新可能为各行业带来效率和生产力的显著提升——减少浪费、加速产品开发、提高盈利能力等。从全球视角看,量子计算被认为是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或物联网一起指数级加速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的一个因素。
1.1 各行业受益
- 化学与制药行业:分子的量子模拟将有助于比以往更快地发现新药物和材料。例如,模拟药物-蛋白质相互作用或设计高效太阳能电池,量子计算机可以在合理时间内完成,而今天超级计算机需要数年。
- 金融:快速量子优化算法可以改进投资决策、投资组合管理和金融风险建模。它们还将允许更全面的交易加密(见下文安全部分)。
- 运输与物流:针对所谓NP完全问题(如商务旅行商问题)的更高效算法将增加交通流量、降低燃料成本并加速供应链。
- 能源:量子建模将有助于设计更好的电池、优化电网并根据需求实时管理能源分配。
根据多项分析,量子计算的经济效益将非常高。例如,波士顿咨询集团的一份报告估计,到2020年代末,量子硬件和软件市场将达到每年50-100亿美元,随着1930年代强大量子计算机的出现。其他预测提到2025-2035年间为世界经济增加高达1万亿美元的价值。这种增长将主要在数万亿美元的行业中被利用,如金融、国防、生命科学、电信和制造业。预计最大收益将出现在金融(到2030年每年贡献约200亿美元)和国防工业(每年约100亿美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经济效益不会均匀分布。主要受益者可能来自今天大规模投资量子研究和基础设施的国家和地区。分析强调,美国、中国、欧盟国家(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并能在2035年前抓住量子计算创造的价值的大部分。相反,没有战略投资的国家可能落后(见下文社会部分)。对领先国家和公司而言,量子技术将意味着加强工业基础、新行业和产品的出现,以及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对国家安全的益处(例如,开发抗量子密码或用于军事的量子传感器)。
2. 劳动力市场
量子计算机的广泛可用性也将给劳动力市场和工人资格要求带来重大变化。预计将出现全新的专业职位和领域,同时许多现有职业也需要再培训。对量子信息学专家、量子工程师(量子硬件和软件开发者)或量子算法领域研究人员的需求已经增加。麦肯锡的分析指出,目前量子技术领域每3个职位只有1个合格候选人,表明存在显著的人才缺口。到2025年,除非进行密集的培训和招聘新专家,否则高达一半的量子职位可能仍然空缺。作为回应,政府和企业层面正在发起旨在培养量子素养劳动力的倡议——创建专注于量子技术的新大学项目,并培训相关领域(计算机科学、物理学、数学)的专家以掌握量子计算原理。
2.1 创造新工作岗位
与其他一些技术(如人工智能)不同,量子计算不设想大规模自动化人力劳动,而是出现互补性行业和就业机会。估计全球范围内将创造数万至数十万个新工作岗位。根据Quantum Insider的一份报告,量子经济到2030年可以创造约25万个新工作岗位,到2035年跨不同部门最多达84万个工作岗位。这些职位不仅包括量子科学家和工程师,还包括应用研究职位(例如使用量子模拟的化学家)、IT安全(后量子密码专家)、行业量子技术顾问、量子服务产品经理、教育者和培训师等。随着量子计算机渗透到各行业,预计量子原理知识将成为即使不直接开发量子硬件的专业人士也重视的技能——类似于今天许多IT工作者被期望至少具备机器学习或数据分析的基础知识。
2.2 对工作岗位的威胁与适应需求
尽管量子计算本身是对现有计算工具的补充,但其部署可能间接导致某些任务或职业消失。例如,如果量子算法能显著简化优化过程,这可能减少运输规划或调度中对手工劳动的需求——这些活动将被量子增强的软件工具接管。同样,在网络安全领域,自动化量子数据分析可以比人类分析师更快检测异常和威胁,因此一些常规分析工作会消失。但另一方面,将出现监督这些量子系统和解释其输出的新职位。大多数专家同意,量子计算不会导致突然的大规模失业,但需要劳动力适应——持续教育、对处于风险中的工人进行新角色再培训,并整合量子工具以提高人的生产力,而不是完全取代他们。政府和企业可能需要投资于再培训项目,类似于其他突破性技术(人工智能、自动化),以使向量子时代的过渡平稳且包容。
3. 社会与人口影响
量子计算的兴起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变革和问题,特别是关于这种突破性技术的获取公平性及其地缘政治影响。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潜在"量子鸿沟"的轮廓——类似于数字鸿沟——介于那些拥有量子能力和没有的人之间。截至2021年1月,世界上只有17个国家制定了国家量子战略或对量子研究有重大投资,而150多个国家没有战略。这种不平衡引发担忧,即无法获取量子技术的国家在未来几十年将在经济和技术发展上落后。世界经济论坛警告,对量子创新的不平等获取将产生负面地缘政治影响,项目欠发达的国家风险进一步落后并增加对技术强国的依赖。国家内部也是如此:如果只有少数大公司获得量子计算机,它们可能主导整个行业并排挤竞争对手,这将加深社会中的经济不平等。Ronald de Wolf(2017)警告,如果量子计算最初仅对狭窄群体(如政府、科技巨头或富裕公司)可用,存在权力集中在少数国家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以及少数公司与社会其他部分之间的风险。例如,如果只有一家制药公司拥有量子计算机并用其开发药物,它可能超越所有竞争对手并在药物市场获得垄断。这样的发展将削弱竞争环境,将利润和影响力集中在个人手中,并增加不平等。
但从整个社会的视角看,量子技术也承载巨大希望:例如,它们可以帮助解决人类的全球问题——从气候模型,到新能源开发,再到改善医疗保健。量子计算机可能有助于更高效地设计疾病治疗(例如个性化医疗模拟),优化城市系统(交通、智能电网),甚至改进经济和人口趋势建模以更好地制定政策决策。然而,为了使这些益处不限于发达国家和精英,专家强调包容和负责任发展的必要性。在其"量子经济蓝图"(2023)中,WEF呼吁使量子技术对所有国家和社会可及,并培养量子素养人口以避免新的鸿沟。特别建议投资于量子科学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促进开放科学和国际合作,以便较小国家也有机会参与量子时代。
历史上,有先例表明最初独占的技术随时间民主化。De Wolf指出与1950年代大型机的类比——当时只有少数公司能负担得起,但PC和后来智能手机的出现使计算能力大众化,得益于技术的指数级改进(摩尔定律)。同样,在量子计算中,希望昂贵的原型阶段之后将通过云服务实现广泛可用性阶段:普通用户和小企业不需要拥有量子计算机,但能够远程租用强大量子机器的时间。这种模型(量子计算即服务)可能缓解访问垄断的风险,类似于今天云计算如何民主化对超级计算机的访问。例子是IBM Quantum Experience倡议,自2016年以来允许公众通过互联网在小型5量子比特量子处理器上自由实验。未来,预计具有更高性能的商业量子云将蓬勃发展,监管机构和政府的任务将是确保对其公平访问,并且其运营者的主导地位不被滥用。
从人口统计学角度看,预计量子革命将具有与以往技术革命相似的特征——年轻一代往往更快掌握新技术(所谓的"数字原生代"也将是量子原生代),而老一代适应较慢。这对教育系统提出要求,持续将量子信息学基础纳入课程(这已经在大学层面发生,并在一些国家逐渐延伸到中学层面)。目标是使未来劳动力做好准备,并缩小研究人员与公众在这一困难领域的知识差距。如果量子技术被视为"神秘"且仅限入门者,可能减少公众支持并增加担忧。相反,如果量子技术能够以易懂方式普及和解释,更广泛的社会将能够参与关于其方向和使用的讨论。
4. 伦理考量
量子计算机的出现也引发若干伦理和哲学问题。许多与已经提到的不平等和隐私主题相关,但也出现新的、特定于量子时代的困境。
4.1 隐私与监控
能够破解传统加密的量子计算机(见安全部分)可能显著削弱数字隐私概念。今天安全加密的信息(银行和健康记录、电子邮件、敏感通信)未来可能被解密和暴露。“许多今天有充分理由保密的信息可能最终流落街头。隐私将被大大削弱,“de Wolf写道。这在社会面前提出复杂伦理问题:如果国家或公司被赋予轻松解密几乎任何通信的能力,出于安全原因的合法监控与保护个人隐私之间的界限将在哪里?关于国家安全与隐私权之间平衡的敏感辩论已经存在——量子技术可能进一步打破这种平衡。此外,并非所有行为者都能同时获得量子解密;存在被首先获得它的行为者滥用的风险(例如政府用于大规模监控公民、威权政权压制反对派,或犯罪集团窃取数据)。所有这些都需要强有力的伦理原则和可能的新法律:不将量子计算用于非法间谍活动的国际协议、政府如果拥有此类能力则对透明度的义务,等等。
4.2 安全与军事用途
与任何突破性技术一样,围绕量子技术潜在军事化出现困境。量子计算机可以帮助好事(例如寻找癌症治疗方法),但在错误手中也可能帮助坏事——例如设计新武器或网络攻击工具。今天,大国正在竞争获得量子领先地位,也出于防御目的。伦理挑战是防止量子军备竞赛,并确保量子发现主要服务于和平目标。一些哲学家警告,如果不受监管,量子计算能力也可能助长恐怖主义或大规模监控。因此,致力于国际量子治理是适当的——就像有核不扩散协议一样,应形成负责任使用量子技术的合作。世界经济论坛(2022)发起了关于量子伦理和治理的辩论,强调需要全球标准和监督,以使量子革命安全且包容地发生。
4.3 平等与正义
在社会部分,我们已经概述了潜在不平等加深的伦理问题。从伦理角度看,关键问题是谁将从量子便利中受益。如果益处(例如新药物、更好电池)应仅留在富裕国家或垄断手中,可能在社会上被视为不公平。因此,技术伦理要求我们寻找方法最大化社会整体利益并最小化负面因素。De Wolf指出,这些问题并非全新——类似的伦理困境伴随着经典计算机或人工智能的出现——但在量子计算机的情况下,由于拥有和没有量子计算的可能性之间存在极端差异,它们可能加剧。负责任研究与创新(RRI)是社会科学家和伦理学家推荐的方法:它涉及让所有利益相关者(研究人员、行业、政府,也包括公众)早期参与关于技术发展的讨论,以便最终创新反映社会价值和目标。对于量子技术,这意味着已经开启公众辩论,讨论我们想要支持哪些应用、如何应对风险(例如监督量子计算机的使用符合人权),等等。科学界应保持知识开放获取——即发布研究成果而不是在公司内部保密——以便专有技术不封闭并能被更广泛人群使用。也出现知识产权问题:专利化量子算法或技术可能减缓进展或偏袒少数参与者;因此一些专家提出共享这些发现的模型(例如开源量子软件库)以造福社会整体。
4.4 哲学含义
一个有趣——尽管更抽象——的方面是量子计算机将如何影响我们对知识、现实和信息概念的理解。量子力学以其反直觉现象(叠加、不确定性、远距离链接)而闻名,而使用这些现象的量子计算机的存在本身就在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中引发辩论。例如,物理学家David Deutsch认为,正常运行的量子计算机将是量子理论多世界解释(即现实平行分支物理存在)的证明。其他人谈论"量子信息学"作为新范式——我们可以扩展信息和计算的定义,因为我们不完全以与经典比特相同的方式理解量子比特。从伦理角度看,这尚未有直接含义,但提醒我们量子革命不仅影响现实世界,也影响我们的哲学世界观。
总之,量子技术的伦理挑战是最大化对人类的正向益处同时最小化风险。这将需要国际合作、明智的监管干预和对我们注入这种新技术的价值的持续反思。
5. 信息安全
量子计算机引发严重关切和增加活动的首批领域之一是信息和网络安全。原因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强大通用量子计算机可以使用Shor算法高效分解大数,从而破解互联网上使用的基本密码系统(RSA、Diffie-Hellman、椭圆曲线)。现代公钥加密基于经典计算机在合理时间内无法完成的数学任务(例如,经典超级计算机分解2048位数到质数需要比宇宙年龄更长的时间)——但量子计算机削弱了这一假设。专家共识是,能够运行密码学相关Shor算法(所谓CRQC——密码学相关量子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可能在2030年代期间被创造出来。美国国土安全部估计,坚固的量子计算机最早可能在2030年左右破解今天的公钥密码。尽管一些更保守的估计(例如MITRE报告)将这一时间线推后至2055–2060年,这更多是谨慎程度的差异——几乎所有专家同意,在21世纪下半叶,今天的不对称密码学将无效。此外,威胁今天已经以"现在收获,以后解密"攻击形式相关——攻击者已经可以拦截加密通信(例如敏感政府数据)并存储它们,以便在拥有量子机器时解密。NSA警告,如果恶意行为者在迁移到新标准之前秘密开发出量子解密工具,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攻击者将获得大量敏感信息的访问权。从个人数据到金融数据再到军事机密。
5.1 后量子密码学
安全社区对此威胁的回应是密集开发和部署抗量子密码算法,通常称为后量子密码学(PQC)。这些加密方法基于量子计算机和经典计算机都无法高效解决的问题(例如格问题、编码、多元多项式)。2016年,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宣布了此类算法的国际竞赛,2022年选择了首批PQC标准——例如CRYSTALS-Kyber(加密)和CRYSTALS-Dilithium(数字签名)算法。许多政府已经发布了向抗量子密码过渡的指南。在美国,拜登总统于2022年5月签署了第10号国家安全备忘录,对联邦机构施加了将其系统迁移到后量子加密的计划,并设定了到2035年缓解量子风险的目标。欧盟和其他国家正在以类似方式进行。挑战在于更新密码基础设施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需要修改无数软件应用、协议和设备,这可能耗时超过十年。因此,专家呼吁立即行动:组织应现在开始盘点其密码使用,并实施所谓的密码敏捷性(随着新算法可用快速切换的灵活性)。
5.2 量子密码学
除了后量子"经典"密码学,还有一种使用量子原理本身增强安全性的方法——所谓的量子通信和量子密钥分发(QKD)。这些是安全性不仅基于数学难度,而且基于物理定律的技术:信息被编码到量子态(例如光子偏振)中,根据不确定性原理,任何窃听此信息的尝试都会改变或破坏此信息,从而揭示攻击者的存在。试点量子网络已经存在,例如中国的北京-上海量子线路或实验卫星QKD链路。量子通信网络承诺几乎绝对安全的连接——所谓的不可破解网络。它们迄今的缺点是范围(需要直接光学连接或卫星)以及它们仅处理密钥分发,而非批量数据加密。然而,与后量子算法结合,它们可以构成新时代安全的基础。许多政府(中国、欧盟、美国)正在投资建设量子互联网,集成量子通信节点用于关键应用(政府通信、银行、健康数据传输等)。
5.3 其他安全应用
量子计算机不仅是威胁,也是防御者的工具。它们可以帮助改进系统安全性,例如通过快速分析复杂加密方案并寻找其中的弱点(从而帮助设计更有弹性的算法)。它们还可以改进认证机制(例如生成复杂一次性密码或经典计算机无法破解的模式)。量子随机生成器(使用量子不确定性)可以提供真正随机数,这将加强密码学(大多数安全协议需要高质量随机性)。在网络防御领域,量子计算机可以帮助检测网络中的异常——得益于它们更快搜索多维数据空间的能力,它们可以检测网络流量中的异常行为模式或隐藏在巨量数据中的恶意代码。
总结:在信息安全中,量子计算机是双刃剑。一方面,它们削弱当前加密基础,迫使世界紧急进行密码学创新。另一方面,它们提供进一步增强安全性的新方法(量子密码学)。时机将是关键——保护措施(后量子密码、QKD网络)是否能在攻击者实际获得量子计算优势的时刻到来之前扩展。
6. 未来预测与展望
量子计算机未来的前景是高度期望与不确定性的结合。未来几十年将带来从当前实验性和NISQ(嘈杂中型量子)设备到完全可扩展、具有纠错的容错量子计算机的逐步过渡。专家同意,在2030年代,我们将已经看到量子计算机常规性地比经典计算机更好地解决某些特定任务——称为量子优势的点。甚至预计实际量子优势的首批演示将在5年内(约2030年)在机器学习或优化等领域发生。KPMG对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78%的美国公司和60%的加拿大公司认为量子计算机将在2030年普遍部署。这种乐观情绪尤其被投资于量子发展的技术领导者共享——例如IBM、谷歌、微软每年宣布在增加量子比特数量和质量(量子体积)方面稳步进展。
另一方面,重大突破(如具有数千逻辑量子比特的完全容错量子计算机)的确切时间仍不清楚。如安全部分所述,解密突破的估计相差数十年。RAND报告(2023)指出,普遍共识是量子计算机的商业用途将早于其用于解密密级信息。换句话说,我们可能看到行业中的实际应用,而不是对密码学的全面威胁。例如,Parker等人(2023)的分析估计,模拟某种用于直接CO₂捕获的化学催化剂仅需要约破解RSA-2048所需量子比特数的20%。这意味着有用的量子计算(例如用于气候技术)可能用比危及全球密码安全所需更小的机器实现。
6.1 短期展望(至约2030年)
在未来5-7年,量子计算机预计主要作为大公司(IBM Quantum、Amazon Braket、Google Quantum AI等)提供的云服务。设备中的物理量子比特数量将增长到数千,但大多数仍将是错误量子比特,没有完全纠正(即NISQ机器)。这些机器将用于在真实条件下实验和开发量子算法。首批突破性应用可能在此期间发生:例如,量子计算机可以帮助发现新的高温超导体、设计优化的AI模型(量子机器学习),或改进天气和气候预测的准确性。量子传感器也将开始与AI连接——高度敏感测量和机器学习的结合将为使用成像方法的突破性医疗诊断、更准确的自然资源勘探,或使用惯性量子传感器的无GPS导航打开大门。到本十年末,量子计算机可能在狭窄专门任务中实现量子优势(例如,模拟特定分子或比最佳经典算法更快解决特定优化问题)。
6.2 中期展望(2030-2040年)
在此期间,我们可能看到首批具有纠错的量子计算机。这意味着它们将能够执行长时间计算而不受退相干和噪声影响,得益于量子纠正码的实现(每个逻辑量子比特需要大量物理量子比特)。如果技术挑战能够克服,量子机器可能在世纪中叶左右存在,具有数百万物理量子比特,这将等效于数百或数千逻辑量子比特。具有如此容量,量子计算机将在许多领域明显超越经典计算机。将可能运行复杂量子算法,如针对非常大数的Shor算法——这将最终崩溃经典密码方案(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在那时迁移到PQC,见上文)。量子计算机也将能够在分子水平模拟整个生物系统,这将彻底改变生物技术和医学(例如,人类细胞的准确模拟将使得无需漫长临床试验在"计算机上"设计治疗成为可能)。在化学和材料科学中,可能出现由量子计算设计的具有所需特性的新化合物(例如超强轻质材料、极其高效的电池、环保塑料)。在金融和经济中,量子算法可以优化全球投资策略或实时驱动具有巨大变量数量的经济模型。量子人工智能可能被创造——使用量子电路的AI模型,潜在超越今天的能力(例如在训练速度或处理巨量数据可能性方面)。一些未来学家甚至考虑量子计算与人工通用智能(AGI)之间的协同作用,这可能显著加速AGI的到来——尽管这是一个推测性领域,同时潜在风险(所谓终极黑箱问题——量子AI可能比今天的神经网络更不可解释)。
6.3 长期展望(2040年及以后)
如果趋势继续,量子计算机到本世纪末可能像今天的经典超级计算机或云服务器一样普遍。虽然它们不会在每个桌面上(它们可能保持大型和基础设施密集型),但它们的服务将间接连接生活的几乎每个方面。想象量子云基础设施为智能城市提供动力:量子优化器控制交通,量子网络管理器分配能源,医院使用量子AI诊断助手,制药公司借助量子模拟定期发现药物。量子计算与经典计算结合(混合系统)可能是标准——量子机器擅长的领域将部署它们,其他地方经典计算机将接管。我们也可以期待新范式,如连接量子计算机彼此的量子互联网(允许甚至分布式量子计算)和形成量子物联网的量子传感器。
当然,这些未来愿景假设所有当前科学和工程障碍(退相干、量子比特扩展、冷却、可靠量子操作)将被克服。可能我们也会遇到限制——例如技术(构建百万量子比特系统的复杂性)、经济(运行量子数据中心的成本)或甚至物理(一些怀疑论者问我们是否会发现大规模量子计算的基本障碍)。但迄今,没有找到理论原因为什么量子计算机不应大规模工作——这更多是工程挑战。
从整个社会的视角看,重要的是对量子未来的准备必须现在开始。这包括:在太晚之前推出后量子加密;投资于量子专家的教育和培训,以便需求不超过供应;创建监管框架和伦理指南,以便量子技术负责任地发展;促进国际对话与合作以最小化冲突或垄断风险。技术发展历史教导我们,及时适应者获得优势——这对量子计算机加倍正确,因为晚期采用的后果可能不仅意味着经济落后,而且还有安全风险。然而,同时,未来学家强调我们不应将量子计算机视为万能的魔法设备——尽管它们将带来革命性变化,但它们将是复杂技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机器人技术和其他发明一起。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广泛背景和冷静头脑评估它们对社会的影响,没有不必要的炒作但也没有低估。
结论
最后,可以引用de Wolf(2017)的总结,它恰当地描述了量子计算机的关键影响:“量子计算机有潜力破解当前大部分密码学,从而威胁我们的数字经济(但也提供替代量子密码解决方案)。它们还可以比以往更好地优化各种过程,这将导致效率提升。最后,它们将使得能够更快地模拟量子系统,有潜力更好地设计药物、材料等……从伦理角度看,它们减少隐私并使隐藏信息更困难(无论好坏)。如果对量子计算机的访问限于少数政府,它可能打破国家间的力量平衡;如果限于少数大公司,它可能导致垄断并增加社会不平等。“这些话语描述了普遍可用量子计算机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从技术收益到社会挑战。人类社会处于下一个重大转型时代的边缘,准备、意识和责任将是量子革命带来更多益处而非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de Wolf, R. (2017).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quantum computers on society. Eth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4), 271–276. DOI: 10.1007/s10676-017-9429-1
[2.] Parker, E. (2023). When a Quantum Computer Is Able to Break Our Encryption, It Won’t Be a Secret. RAND Corporation Commentary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Lawfare). Available online
[3.] Masterson, V. (2024). Can we build a safe and inclusive ‘quantum economy’?. World Economic Forum – Centre for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Available online
[4.] Hidary, J. & Sarkar, A. (2023). The world is heading for a ‘quantum divide’: here’s why it matters. World Economic Forum – Annual Meeting 2023. Available online
[5.] The Quantum Insider (2024). The Quantum Insider Projects $1 Trillion in Economic Impact from Quantum Computing by 2035. TQI Market Report Summary, 13 Sep 2024
[6.] Mohr, N., Peltz, K., Zemmel, R., Zesko, M. (2022). Five lessons from AI on closing quantum’s talent gap — before it’s too late. McKinsey Digital (Dec 1, 2022). Available online
[7.] Černiauskas, J. (2025). Cloud quantum computing: A trillion-dollar opportunity with dangerous hidden risks. VentureBeat (June 21, 2025). Available online
[8.] Vermaas, P. E. (2017). The societal impact of the emerging quantum technologies: a renewed urgency to make quantum theory understandable. Eth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4), 24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