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优化水下自主滑翔机设计
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合作开发的新型AI流程,可生成独特流体力学设计,制造出冲浪板大小的水下滑翔机,帮助科学家收集海洋数据。
突破传统设计限制
传统水下探测器多采用管状或鱼雷造型,而MIT团队通过机器学习在物理模拟器中测试不同3D设计,最终生成更符合流体力学的外形。该方法制造的滑翔机经3D打印成型,能耗显著低于手工制造。研究团队已成功制造两款原型机:双翼飞机造型滑翔机和四翼扁平鱼形设计。
核心技术原理
- 数据构建阶段:收集20多种海洋生物(鲸鱼、鲨鱼等)和常规潜水器的3D模型,通过"变形框架"技术生成新形状
- 神经网络训练:建立包含不同攻角(-30°至30°)下流体动力学性能的数据集
- 关键指标优化:聚焦升阻比(lift-to-drag ratio)优化,该指标决定滑翔机运动效率
实验验证
- 风洞测试:在MIT莱特兄弟风洞中,模拟结果与实际测试误差仅5%
- 水下测试:3D打印的空心壳体设计(含浮力调节泵和质量调节器)在泳池测试中,效率显著优于传统鱼雷造型
- 数字仿真:复杂物理引擎验证了AI预测的运动轨迹准确性
未来方向
研究团队计划:
- 缩小仿真与现实场景的性能差距
- 开发应对洋流突变的适应系统
- 探索更纤薄的滑翔机设计
- 增强框架运算速度,支持微型化设备开发
该技术获某机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支持,相关论文已发表于2025年6月国际机器人与自动化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