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AI公司开放海湾投资引发技术伦理争议
一份泄露的内部备忘录显示,某AI公司正计划寻求海湾国家投资,尽管存在伦理担忧且此前曾反对威权政体的资金。该公司CEO在内部Slack消息中承认了这一决定的伦理复杂性,但坚持认为在激烈的AI创新竞争中,此举是必要的。
伦理立场转变
CEO在备忘录中写道:“中东地区存在巨额资本,轻易超过1000亿美元。若想保持技术前沿地位,获得这些资本将带来巨大优势。缺乏这些资金,维持前沿地位将变得异常困难。”这一立场与该公司2024年因国家安全担忧拒绝沙特投资的决定形成鲜明对比。不过,该公司后来接受了某中东投资机构对其在破产加密货币公司FTX中8%股份的收购。
CEO意识到这一转变可能被视为虚伪。他在2024年题为《慈爱机器》的文章中曾写道:“民主国家需要有能力设定强大AI问世的条件,既避免被威权主义者压制,也防止威权国家内的人权滥用。”
有限合作与软性风险
为避免所谓“AI助长的威权主义”,CEO坚称任何海湾国家投资都将“范围狭窄”且“纯财务性质”,防止投资者获得对公司的影响力。但他承认这一解决方案并非万无一失:“投资未来轮次的隐含承诺可能创造一种软性权力情境,使未来更难抵制这些要求。事实上,我确实担心若不同意某些附加条件,可能难以获得最大规模投资。”
AI行业的底线竞争
然而,在竞争对手的压力下,维持此类标准可能十分困难。五月某前总统的中东之行中,随行人员包括某科技巨头CEO、某AI机构负责人、某芯片公司首席执行官等科技投资者,唯独未包含该公司。
一月,某AI机构在某中东国有投资集团支持下启动了价值5000亿美元的数据中心。同期,某中东政府所有的AI公司宣布购买18,000块某芯片公司GB300芯片,并与某芯片制造商和某云服务机构达成协议。
CEO将接受外国投资的风险描述为“一场底线竞争,企业通过与中东地区深化合作获得巨大优势”。他认为缺乏统一的行业立场导致“我们作为个体公司不得不面对这一困境”。“这使我们处于显著劣势,需要在保持较低反感度的同时弥补部分劣势。我真心希望我们不必处于此境地,但现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