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思科的研究,虽然各规模组织都已开始应用AI,但仅有13%的企业完全做好AI准备。这些“领先企业”将试点项目投入生产的可能性高出4倍,报告获得可衡量价值的可能性高出50%。
数据来自《思科2025年AI就绪指数》,这项全球研究现已进入第三年,基于对26个行业30个市场中8,000名负责AI战略的高级IT和业务领导者的双盲调查。
思科指出,在两大力量开始重塑格局之际,前瞻性和基础建设的结合正在带来真实、有形的成果:一是对规模、安全和治理要求更高的AI智能体;二是威胁长期价值的隐藏瓶颈早期预警信号——AI基础设施债务。
关于AI智能体,调查发现雄心超越了准备程度。83%的组织计划部署AI智能体,近40%期望它们在一年内与员工协同工作。但研究发现,对大多数公司而言,AI智能体暴露了薄弱的基础——系统难以处理反应式、基于任务的AI,更不用说自主行动和持续学习的AI系统。54%的受访者表示其网络无法应对复杂性或数据量扩展,仅15%描述其网络灵活或适应性强。
AI基础设施债务被称为曾经阻碍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和数字债务的现代演变。约62%的公司预计工作负载在三年内增长超过30%,64%难以集中数据,仅26%拥有强大的GPU容量,不到三分之一能够检测或预防AI特定威胁。
报告的主要结果显示,被称为“领先企业”的“小而稳定”群体(约占组织13%)在AI价值的每个衡量指标上都超越同行。这些企业已将AI纳入业务核心而非副项目,建设可增长的基础设施,将试点投入生产,衡量关键指标,并将安全转化为优势。
几乎所有领先企业(99%)都制定了明确的AI路线图(总体为58%),91%制定了变更管理计划(总体35%)。79%将AI作为最高投资优先级(总体24%),96%拥有短期和长期资金策略(总体43%)。71%的领先企业表示其网络完全灵活,可为任何AI项目即时扩展(总体15%),77%在未来12个月内投资新数据中心容量(总体43%)。
约五分之三的企业拥有“成熟、可重复”的创新流程来生成和扩展AI用例(总体13%),四分之三(77%)已最终确定这些用例(总体18%)。95%跟踪AI投资影响(是其他企业的三倍),71%确信其用例将产生新收入流(是总体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同时,87%高度了解AI特定威胁(总体42%),62%将AI集成到安全和身份系统中(总体29%),75%完全具备控制和保护AI智能体的能力(总体31%)。
思科表示,这种方法使90%的领先企业报告在盈利能力、生产力和创新方面获得收益(总体约60%)。思科总裁兼首席产品官Jeetu Patel评论称,行业正在超越问答聊天机器人时代,步入AI的下一个主要阶段:独立执行任务的智能体。“研究表明超过80%的公司优先考虑智能体解决方案,三分之二报告这些系统已达到或超越性能目标。证据指向巨大竞争优势:进展较快的企业正获得显著更强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