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都应担忧AI泡沫 | Computer Weekly
全球正面临危险的金融局势已日益明朗。英国央行、国际 Monetary Fund 及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均发出“AI泡沫”警告。
若想了解AI投资狂潮有多荒谬,请看案例:AI初创公司Thinking Machines Lab最近以100亿美元估值融资20亿美元。这家公司既无产品也无客户,更无营收,向投资者公开的唯一资料是其创始人Mira Murati(前OpenAI首席技术官)的简历。这若不是傲慢与市场狂热的结合,又是什么?
但叙事在此至关重要,正是它驱动着所有对AI未来或所谓通用人工智能的疯狂投资。若想为未来做好准备,审视自己相信何种叙事至关重要。
若要在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等政客与作家科里·多克托罗等作者之间选择,我会押注多克托罗。对比以下两种陈述,看哪个更让你安心:
斯塔默:“今日计划将AI直接注入这个进取国家的血脉”。 多克托罗:“AI是我们正铲入社会墙体的石棉,我们的子孙后代将花上数代人时间将其清除”。
刺破泡沫
多克托罗建议应尽快刺破AI泡沫,“在事态进一步恶化前阻止,避免社会与经济债务累积”。他提出通过瞄准AI泡沫的基础来实现——即“通过声称AI能取代你的工作来创造增长故事”。
自2019年以来,关于工作岗位被AI取代的断言便不绝于耳。当时风险投资基金Y Combinator负责人萨姆·奥尔特曼谈及放射科医生岗位将消失:“人类放射科医生已远不如计算机放射科医生。若要我选择人类或AI解读扫描结果,我会选AI。”
六年后的2025年,实际情况如何?根据《Works in Progress》最新报告,尽管放射学结合了数字图像、明确基准和可重复任务,对人类放射科医生的需求却达到历史最高点。
报告作者的结论彻底颠覆了当前AI/AGI叙事:若不加制止,将导致严重的全球经济痛苦。“在许多工作中,任务多样、风险高、需求弹性强。这种情况下,软件最初应导致更多而非更少的人类工作。放射学模型十年的教训既非对产出增加的乐观,也非对取代的恐惧。模型可提升生产力,但其实施取决于行为、制度和激励。目前悖论依然成立——机器越好,放射科医生越忙碌。”
其他行业也在逐步审视关于失业的神话——例如,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发现自ChatGPT发布33个月以来,劳动力市场未见明显 disruption。
研究进一步指出:“尽管这一发现可能与最令人震惊的头条新闻相矛盾,但鉴于历史先例并不意外。历史上,工作场所的广泛技术颠覆往往需要数十年而非数月或数年。计算机在向公众发布近十年后才在办公室普及,而它们改变办公流程耗时更久。即使新AI技术将继续同等或更剧烈地影响劳动力市场,广泛效应需要超过33个月才能显现也是合理的。”
常态技术
换言之,AI不过是我们始终熟知的技术——或如专家阿文德·纳拉亚南和萨亚什·卡普尔所称,只是“常态技术”。
重要的是,他们在论文《AI作为常态技术——替代AI作为潜在超智能的愿景》中,从过去技术革命中识别出关键教训:技术采纳与传播的缓慢和不确定性;AI社会影响过去与未来轨迹间的连续性;以及制度在塑造这一轨迹中的作用。他们还“强烈反对将生成式AI采纳描述为快速的说法,这强化了我们对AI传播与过去技术相似性的假设”。
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是个没有炒作、夸张和数十亿美元消耗率的AI常态技术好例子。当地政府通过内部AI系统将建筑许可处理时间从数月缩短至数天。
WebAI首席执行官戴维·斯托特表示,这是“在没有大张旗鼓的情况下完成的。没有头条新闻。只有能超越市场周期的效率提升。他说,‘这是在狂热中经常被忽略的关键。巨型模型吸引头条,消耗数十亿资本,却难以证明可持续经济性。与此同时,更小、领域特定的系统已在提供效率提升、成本节约和生产力改进。明智之举不是放弃AI,而是转向能持久的模型和部署’。”
就像我们一直所知的技术——而非推动这种危险泡沫的“超智能”疯狂幻想。
要问的问题是:考虑到至少33个月的投资回报滞后期(无论多小),市场会再等33个月让回报实现吗?
持久危机
MarketWatch最新报告显示,AI泡沫现“规模是互联网狂潮的17倍、次贷泡沫的4倍”。MarketWatch引用曾领导瑞银大宗商品策略团队的金融分析师朱利安·加兰的话:“AI现在涉及的财富是2008年次贷抵押泡沫的四倍多,后者导致全球多年持久危机。”
英国央行半年度金融政策委员会报告中的警告同样严峻:“全球风险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市场未完全定价可能不利结果的风险,若任何这些风险具体化,可能发生突然修正。”
该行还警告“在AI泡沫风险和政治压力下,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的风险。”
突然修正意味着AI投资泡沫的崩溃将带走数万亿美元投资,影响我们所有人。
更令人担忧的是AI竞赛参与者(即所有科技兄弟)的债务融资问题。根据Axios,这些公司正转向私人债务市场和特殊目的工具获取现金,意味着此类借款无需显示在资产负债表上。
例如,Meta最近为其AI数据中心向私人资本公司寻求290亿美元。这种表外债务融资应敲响更多警钟,表明AI增长叙事存在严重问题。
毕竟,正如Axios分析师指出,“若利润丰厚的科技公司需要掩盖借款来资助AI支出,表明他们对很快获得证明此类投资合理性所需的回报缺乏信心。这意味着推动当前盈利热潮的支出能力无法永远持续。”
单位经济学
回到科里·多克托罗的论点,我们并非处于网络、亚马逊或其他互联网公司亏本后盈利的早期阶段:“那些都是具有优秀单位经济性的命题。随着每一代技术迭代,它们成本降低,客户越多,盈利越高。”
多克托罗认为,AI公司没有优秀单位经济性——事实上恰恰相反:“每一代AI都比前一代昂贵得多,每个新AI客户都让AI公司亏损更多。”
若这对风投和私募股权公司还不够清醒,那么这些科技公司间的循环投资应引起高度关注。
微软通过免费提供服务器访问向OpenAI投资100亿美元。OpenAI将此报告为“投资”,然后在微软数据中心赎回这些代币,微软将其记为100亿美元收入。
贝恩公司表示,使当前AI投资盈利的唯一方式是“该行业到2030年实现2万亿美元收入”,据《华尔街日报》称,这超过亚马逊、谷歌、微软、苹果、英伟达和Meta的总和。
仔细审视美国经济增长更令人担忧。
根据哈佛经济学家杰森·弗曼分析,2025年上半年GDP增长几乎完全由信息处理设备和软件投资驱动。这些支出主要与AI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的快速扩张相关。
尽管这些科技行业仅占GDP总额的4%,却贡献了惊人的92%增长。弗曼估计,若无此投资,美国GDP年化增长率将徘徊在0.1%左右——几乎为零。
众多希望寄托于本应如神般全能的技术,但据MIT教授达龙·阿塞莫格鲁估计,科技兄弟为赢得不可能胜利的竞赛而做出的疯狂夸张声明极难实现。
阿塞莫格鲁估计AI在美国的10年效应是“仅约5%的任务能在此时间框架内由AI盈利完成”,GDP提升可能更接近1%。若这还不是股市崩溃的配方,什么才是?
皇帝的新装
回到AI助推叙事及其驱动方式,多克托罗再次尖锐指出:“AI最重要的不是其技术能力或局限,最重要的是投资者故事及随之而来的狂热,这已为将损害数亿甚至数十亿人的经济灾难搭好舞台。AI不会醒来变成超智能并将你变成回形针——但患有AI投资精神病的富人几乎肯定让你贫困得多。”
我不是经济学家,所以做了我们现在为启蒙该做的事。我给科技兄弟建造的机器相同提示:“什么寓言最能概括当前AI泡沫?”
Gemini、Perplexity和ChatGPT一致同意,解释为何选择同一故事的理由几乎相同:“《皇帝的新装》仍是解释AI泡沫的最佳经典寓言,因为它概括了集体愿意相信并从中获利的想象现实,直到事实和外部冲击最终打破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