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balt Strike与Symantec终端防护的攻防实战

本文详细记录了使用Cobalt Strike框架对抗Symantec终端防护系统的完整过程,包括基础设施搭建、载荷生成技巧、64位/32位载荷差异分析,以及如何绕过HIPS防护机制的技术细节,为红队测试人员提供实战参考。

Cobalt Strike红队测试实践

作为渗透测试人员,当您参与红队行动时,Cobalt Strike因其卓越的团队协作功能成为理想选择。相比传统的PowerShell Empire或Metasploit配合Linux “screen"的方案,Cobalt Strike能构建更专业的攻击基础设施,实现真实的威胁模拟。

社区成员Lee Kagan曾发布系列教程指导如何配置威胁模拟环境,配合@KillSwitch提供的自动化脚本HTTPsC2DoneRight.sh可快速建立具备成熟域名特征的C2基础设施。

Symantec终端防护对抗实验

在最近的红队行动中,作者发现Symantec终端防护主要存在以下防御机制:

  1. 基于主机的入侵防御系统(HIPS)
  2. 磁盘可执行文件的签名检测
  3. 利用应用兼容工具包(ACT)的进程创建检测
  4. 内存shellcode检测

为测试防御效果,作者设计了三组实验场景:

  1. 基础HTTP监听器(无定制配置)
  2. 使用HTTPSC2DoneRight.sh生成的亚马逊流量特征配置
  3. 自定义修改的亚马逊特征配置

关键发现

  1. 32位载荷:无论服务端配置如何,均会触发IPS警报并被阻断
  2. 64位载荷
    • 基础配置和自定义配置可成功建立C2会话
    • 标准亚马逊特征配置会在GET请求阶段被静默阻断(无用户告警)
  3. HIPS绕过:仅修改GET请求中的数字序列(如替换为连续8)即可绕过防护

技术结论

  1. 64位内存注入技术仍具有较高成功率
  2. HIPS未有效检测第二阶段shellcode投递
  3. 基于公开威胁建模方案的静态签名防御效果有限
  4. 静默阻断机制会导致安全团队出现"假阴性"判断

红队行动建议

  • 避免直接使用公开脚本的"Easy Button"方案
  • 必须对载荷和基础设施配置进行定制化修改
  • 持续验证对抗效果,推荐使用Wireshark进行流量分析

完整实验数据包截图和配置文件样本可参考原文中的技术细节图示。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