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moDB十年技术经验与架构演进
核心设计原则
可预测性优先于绝对效率
系统设计优先保障行为一致性而非绝对性能优化。元数据缓存架构曾存在双峰分布问题:本地缓存命中率高达99.75%,但缓存失效时元数据表需瞬时承担100%流量。为此开发了MemDS内存数据存储:
- 采用高压缩格式存储路由元数据
- 跨服务器集群实现数据复制
- 所有请求异步发送至MemDS保持流量恒定
- 消除传统本地缓存的流量突发风险
基于流量模式的数据分区优化
初始版本按数据大小均匀分配计算资源,导致热点分区和吞吐量稀释问题。演进方案包括:
- 突发容量机制:分区级别吸收短期流量峰值,需节点存在空闲吞吐量
- 自适应容量:监控流量模式并重新分区,将高频访问项分布至不同节点
- 全局准入控制(GAC):基于令牌桶算法,请求路由器维护本地令牌桶并定期补充
数据持久化保障
连续验证机制
采用写前日志(WAL)技术保障数据持久性:
- 每个分区保留3个副本分布于不同可用区
- 定期将WAL归档至对象存储(耐久性达11个9)
- 实施数据擦除流程验证:
- 复制组内三副本数据一致性
- 在线副本与离线参考副本的校验和匹配
- 有效防御硬件故障、静默数据损坏及软件缺陷
高可用性架构
多维度可用性保障
- 设计目标:全局表99.999%,区域表99.99%可用性
- 实施断电测试:随机关闭节点并验证数据逻辑完整性
- 双层监控体系:
- 服务端可用性指标监控
- 客户端面向告警(CFA)机制监控实际用户体验
读写可用性差异化处理
- 写可用性依赖写入法定数(3副本中2个健康副本+领导者)
- 引入日志副本机制:
- 存储副本修复需分钟级(涉及B树复制)
- 日志副本仅需秒级(仅复制最新WAL)
- 基于Paxos共识协议确保数据一致性
- 领导者故障时自动选举新领导者保障读可用性
系统演进方法论
- 形式化证明复杂算法正确性
- 游戏日演练(混沌测试与负载测试)
- 升级/降级测试体系
- 部署安全机制保障代码变更可靠性
通过上述技术架构的持续演进,实现了在数十万客户规模下保持系统稳定性、可用性与效率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