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修复多个BIND高危漏洞,防范缓存投毒和拒绝服务攻击
互联网系统联盟(ISC)已发布针对BIND 9 DNS服务器三个高危漏洞的补丁,其中两个漏洞(CVE-2025-40778、CVE-2025-40780)可导致缓存投毒攻击,另一个漏洞(CVE-2025-8677)则可能引发CPU耗尽。这三个漏洞均可被远程利用,主要影响递归解析器,权威服务器据信不受影响。
CVE-2025-40780:伪随机数生成器漏洞
最严重的漏洞CVE-2025-40780(CVSS 8.6)源于BIND用于选择源端口和查询ID的伪随机数生成器存在缺陷。该漏洞使攻击者能够预测DNS事务标识符,从而将恶意响应注入解析器的缓存——典型的缓存投毒攻击。
ISC警告:“如果欺骗成功,BIND可能被诱骗缓存攻击者响应”,并指出解析器受影响,而权威服务据信不受影响。
受影响版本:
- BIND 9.16.0 → 9.16.50
- BIND 9.18.0 → 9.18.39
- BIND 9.20.0 → 9.20.13
- BIND 9.21.0 → 9.21.12
该漏洞无需认证即可远程利用,可能允许攻击者将用户重定向到恶意网站或篡改DNS记录。
CVE-2025-40778:未经请求资源记录处理漏洞
另一个缓存投毒漏洞CVE-2025-40778(CVSS 8.6)影响BIND处理DNS响应中未经请求资源记录(RRs)的方式。在某些条件下,BIND解析器在从DNS答案接受记录时过于宽松,允许攻击者在正常查询操作期间将伪造数据注入缓存。
公告解释:“在某些情况下,BIND在从答案接受记录时过于宽松,允许攻击者将伪造数据注入缓存。伪造记录可在查询期间注入缓存,这可能影响未来查询的解析。”
受影响版本:
- BIND 9.11.0 → 9.16.50
- BIND 9.18.0 → 9.18.39
- BIND 9.20.0 → 9.20.13
- BIND 9.21.0 → 9.21.12
此漏洞与CVE-2025-40780构成类似威胁——允许攻击者操纵DNS答案并将用户重定向到钓鱼或恶意软件分发网站。
CVE-2025-8677:CPU耗尽漏洞
第三个漏洞CVE-2025-8677(CVSS 7.5)可在BIND解析器查询包含特殊构造区域中格式错误的DNSKEY记录时导致CPU耗尽。攻击者可远程利用此漏洞降低性能或导致拒绝服务,阻止合法用户解析域名。
ISC写道:“查询包含某些格式错误DNSKEY记录的特殊构造区域内的记录可能导致CPU耗尽。攻击者可能压倒服务器,显著影响性能并导致对合法客户的拒绝服务。”
受影响版本:
- BIND 9.18.0 → 9.18.39
- BIND 9.20.0 → 9.20.13
- BIND 9.21.0 → 9.21.12
与缓存投毒漏洞类似,解析器易受攻击,而权威服务据信不受影响。
修复建议
ISC强烈建议升级到与当前部署的主要版本对应的修复版本:
| 分支 | 修复版本 |
|---|---|
| BIND 9.18 | 9.18.41 |
| BIND 9.20 | 9.20.15 |
| BIND 9.21 | 9.21.14 |
| BIND支持预览版 | 9.18.41-S1, 9.20.15-S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