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星载人工智能研究平台OnAIR技术解析

本文详细介绍NASA开发的OnAIR星载人工智能研究平台,该开源工具采用Python插件架构,支持从算法原型到太空任务部署的全生命周期,可应用于卫星异常检测、行星科学发现等多个航天领域,有效降低太空AI系统开发门槛。

NASA星载人工智能研究(OnAIR)平台介绍:专访Evana Gizzi

在第三十七届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年度会议(IAAI 2025)上,星载人工智能研究(OnAIR)平台作为成功应用案例亮相。该开源软件管道和认知架构工具专为支持太空研究与任务而设计。

平台核心特性

OnAIR是基于Python编写的开源平台,采用插件化架构,支持一键下载。该平台使研究人员能够完成星载智能系统AI研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已成功应用于多项地球与太空任务。其设计目标是通过简化AI与太空系统的集成流程,降低技术门槛,适应太空产业日益增长的技术需求。

航天领域AI应用的特殊挑战

航天领域与其他应用领域的主要差异在于其高度敏感性和准入门槛。太空任务在材料、人力、流程和发射方面成本高昂,且空间技术通常滞后于地面技术。原因包括:

  • 太空计算机需进行辐射加固处理,影响尺寸、重量和功耗,导致计算能力受限
  • 通信链路存在带宽、延迟和距离限制,深空环境中无法实现实时数据传输
  • 多数太空系统不使用Python等现代高级语言,增加了AI应用的学习成本

技术优势与应用场景

OnAIR平台具有三大核心设计原则:

  1. 通用性:不局限于太空领域或特定任务
  2. 易用性:降低使用门槛
  3. 实用性:确保软件工程师可快速部署

该平台支持与卫星星载软件、无人机、机器人、地面站数据及原始数据文件的集成。在研究层面,通过插件架构支持原始数据、模拟器、物理代理和飞行软件的协同工作,已应用于雪水文学、太阳物理学乃至系外行星生命探测等多个领域。

实际部署案例

2025年将开展智能可扩展任务架构的飞行演示,与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及艾姆斯研究中心合作,将OnAIR部署于卫星平台,实现:

  • 基于星跟踪器数据的异常检测
  • 利用专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异常时,自动向地面传输关键数据
  • 硬件测试环境与飞行软件代码在1.5个月内完成交付

未来发展方向

平台将重点优化现有功能而非增加新特性,包括:

  • 实现插件多线程并行处理
  • 增加在线示例教程
  • 维持快速原型开发的核心定位,避免过度通用化或专门化

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土壤污染物检测、卫星遥测异常诊断等场景,其价值在于打通人工智能与航天研究社区的技术壁垒,推动自主能力在太空领域的实际应用。

系统架构图显示OnAIR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方式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