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从AOL-时代华纳到OpenAI-亚马逊——下一场科技泡沫正在膨胀?
作者:Byron V. Acohido
还有人记得互联网泡沫破裂吗?最早的预警信号出现在2000年1月,当时AOL与时代华纳以1640亿美元达成合并——这是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并购交易。
相关阅读:路透社关于亚马逊裁员3万名企业员工的背景报道。
Steve Case和Gerald Levin曾宣称自己是电子商务的新帝王。然而在两年内,这家合并公司就土崩瓦解。
快进25年到2025年11月3日。OpenAI——ChatGPT背后的突破性引擎——与亚马逊网络服务签署了一项为期五年、价值380亿美元的协议。在短短三年内,OpenAI已从顽强的新兴公司发展成为生成式AI开发的事实基础设施层。
OpenAI与AWS的交易标志着科技巨头——微软、亚马逊等公司——围绕OpenAI模型进行更广泛结盟的迹象。我们已经过了颠覆阶段,现在进入的是平台锁定阶段。淘金热正式开始了。
感觉就像2000年重演——但这次有些根本性的不同。
电子商务热潮的赢家们现在正强势进军AI领域——不是为了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而是为了巩固控制权。这次他们从一开始就设定了规则:制定符合自身设计的规则,锁定依赖关系,并在监管护栏建立之前抢先行动。
互联网泡沫
互联网繁荣不仅仅是兴奋——更是被暂时搁置的怀疑。1999年末,任何带有“.com”后缀的公司——无论商业计划多么薄弱——都能吸引风险投资,并以三位数的IPO涨幅首次亮相。
仅1999年,就有457家公司上市,其中许多没有盈利或收入。IPO首日平均涨幅达71%。风险资金大量涌入:1998年至2000年间,互联网初创公司共获得1050亿美元投资。一些最响亮的公司——Pets.com、Webvan、eToys——在解决基本物流问题之前就烧光了广告预算,购买了超级碗广告位。
基本理念并没有错:互联网将彻底改变商业。但基础设施滞后——拨号上网速度慢,物流不成熟,客户信任度低。时机扼杀了愿景。
当纳斯达克在2000年3月见顶并很快崩盘时,调整迅速而残酷。到2001年末,超过一半的互联网初创公司已经倒闭。数万亿美元的纸上财富消失。AOL-时代华纳合并瓦解。科技行业进入了多年的声誉寒冬。
然而,一些重要的东西保留了下来:电子商务的理念。亚马逊幸存下来。eBay幸存下来。思科、英特尔和Akamai等基础设施参与者也是如此。从废墟中崛起了一小群幸存者——不一定是最有远见的,而是最顽强的。他们行动迅速,无情扩张,以更少的顾忌和更敏锐的本能进行游戏。在随后的真空中,他们巩固了权力——控制着资本、基础设施和道路规则。
生成式AI泡沫
快进到2025年,这种能量感觉异常熟悉。
这次不是关于电子商务网站——而是关于一切“AI原生”。投资者正涌入早期风险投资:个性化购物机器人、歌曲创作助手、合成董事会顾问。但这不仅仅是对新市场的押注,而是对下一个接口控制权的争夺。
每个人都想拥有“默认”设置——首选助手、始终在线的代理、注意力和工作流程的守门人。
以旧金山初创公司Viven为例,该公司刚刚筹集了3500万美元,用于创建员工的AI“数字孪生”。其宣传是:让团队能够查询同事的合成版本,这些版本基于内部文件和习惯进行训练。批评者对隐私、可靠性和组织扩张提出警告——但资金显示需求是真实的。
在消费者方面,TikTok和YouTube充斥着AI艺术工具、代笔机器人、头像生成器和SEO优化视频工厂的广告。许多只是相同大型语言模型API的光鲜包装。货币化是次要的,首先是增长和控制。
OpenAI的崛起
OpenAI可以说是生成式AI浪潮中最强大的参与者——它不再只是一个非营利研究机构。据报道,在获得微软130亿美元投资后,该公司私人估值已超过5000亿美元。据路透社记者Krystal Hu称,这个数字并非基于当前利润,而是反映了投资者对OpenAI未来可能产生多少收入以及微软能多快收回投资的押注。
根据他们的协议,微软获得OpenAI未来收益的一部分,在达到设定回报后封顶。这种结构看起来更像高风险初创公司交易,而非传统的非营利使命——这充分说明了界限已经变得多么模糊。
这个惊人的数字反映的不仅仅是炒作。
OpenAI现在锚定了AI商业的三个赛道:消费者使用(通过ChatGPT)、企业基础设施(通过Azure和API集成)以及开发者生态系统。它的崛起呼应了Windows或AWS等平台的早期主导地位——其他人正争相在这些系统之上构建。
而现在,亚马逊也想加入。这笔380亿美元的合作伙伴关系——围绕AWS、芯片集成和Anthropic展开——就像是可能标志着这场AI淘金热达到顶峰的最后大笔触发因素。这一刻与2000年3月有着真正的相似之处,当时AOL的巨型合并短暂地为互联网泡沫加冕——就在它破裂之前。
权力整合
第一波互联网浪潮混乱而开放:充满了车库初创公司、糟糕的赌注和意外的独角兽。但它以少数主导赢家告终——亚马逊、谷歌、苹果、Meta——他们建立了平台,制定了规则,并收获了数十年的复合回报。
这次,同样的参与者已经站在起跑线上——不是作为挑战者,而是作为重新引导河流的现有参与者。
OpenAI与微软的合作——以及现在与AWS的交易——不是配角表演,而是技术栈的实时整合。微软已将GPT嵌入其企业套件的每个角落:Word、Excel、Teams、Outlook、Azure。它正将自己定位为未来十年的默认AI生产力层。与此同时,亚马逊正争相保持AWS的相关性——押注Anthropic并构建自己的GenAI工具以保持云锁定。
这不是关于建设未来,而是关于提前拥有它。
更黑暗的一面
权力整合已经显示出其更黑暗的面孔。
巨头们没有深思熟虑地重建,而是在深度削减——数万个白领工作岗位消失,即使他们承诺AI驱动的增长。据报道,仅亚马逊就裁减了多达3万个企业职位,接近其办公室员工的10%。据路透社报道,这些裁员与短期亏损或AI替代无关——而是关于重塑亚马逊文化以更快行动、削减层级和实现更多自动化。据报道,一些员工因未亲自到场而被解雇——没有遣散费。
与此同时,微软计划削减9000个职位,即使它在其产品线中增加Copilot部署。CEO Satya Nadella的信息并不隐晦:这个新时代运行更精简——如果你不能适应技术栈,你就出局了。
与此同时,科技伦理的软护栏正在被悄悄拆除。
Meta解散了其“负责任AI”团队——曾定位为内部监督的核心力量——将该部门的工作并入其他部门。大约在同一时间,谷歌悄悄解散了自己的负责任创新团队,在其领导离职后将员工调往其他地方。
该谷歌团队曾负责在发布前评估AI系统的危害——这一任务现在似乎已被削弱。公开场合,两家公司继续吹捧他们对“道德AI”的承诺。内部,他们已经解散了负责实现这一承诺的团队。
权力攫取
监管机构也在努力跟上步伐。致力于塑造AI规范的公民团体正被公关活动和高层游说所超越。创新搅动正在成为护城河——对那些已经拥有土地的人来说。
这不是一个开放的创新领域,而是权力的巩固,层层叠加在拥有战争基金、全球基础设施和规则制定内部访问权的根深蒂固平台之上。风险不仅仅是投机性的——它们是结构性的。随着科技巨头从建设者转变为守门人,给出的不再是谦卑的改进承诺,而是加速的自动化、更薄的监督,以及日益服务于平台利益的公民领域。
变化来得很快。我将继续观察。我将继续报道。
Acohido
普利策奖获奖商业记者Byron V. Acohido致力于培养公众意识,使互联网尽可能私密和安全。